❤
《芳华》这部影片赚足了我的泪水,所以很想为它写一篇影评。
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一个男生对着旁边的大叔说道:“这部电影说的什么?我看不懂。”
大叔叹了一声,“唉,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故事。”
往事凉,杯酒烫,霎那芳华,共徜徉。
❤
1976年,成都某军区文工团里,有一个道德完人刘峰,在某一个燥热的夏日晚上,按捺不住内心滚烫的情感,强行抱住了漂亮的富家女林丁丁。
“谁让他是活雷锋,就是不行。”
这句话是“触摸事件”后,富家女林丁丁“饱受羞辱”时说出来的。
与其说是林丁丁说出来的话,不如说是文工团里其他人的话。
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将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在集体中被捧得高高在上的刘峰,跌入谷底,成为人人喊打的臭流氓。
他之后的人生轨迹也截然不同了。
❤
作为旁观者的萧穗子一直都觉得刘峰好的太过了。
人之所以为人,总得有点儿人的臭德行,就是他有着令人蹭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人性。
可是,刘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无条件,非功利的好。
猪跑了,大家第一时间让刘峰去帮忙捉猪;
战友结婚,为了给他省钱,刘峰自己掏钱买材料做了一对沙发;
就连可以上大学,以后能够飞黄腾达的机会,他也毫不犹豫让给了其他人。
这样一个好人但凡露出一点瑕疵,都要领受天大的惩罚。
于是,他被下调到野战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丢掉了那支万能的右手。
后来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他变得臃肿沧桑,为生计所累,一个月300出头的工资还被讹钱,被殴打,爱人跟着货车司机逃跑,他过的一点也不好,至少在我们看来。
而文工团其他的人呢,陈灿和小郝结为夫妻,房地产生意红红火火;爱慕虚荣的林丁丁去了欧洲,过着富足惬意的生活;穗子考上了大学,成为了知识阶层,出书签售。
这里面的每一个人过得都比刘峰好。
恰恰验证了那句话:在当今社会,也许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幸福感会远远高于做一个善良过剩的刘峰。
导演没有明说,我们心照不宣。
那样一个英雄,她们给足了他赞美、褒奖,却没有一个人选择喜欢他。
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下培养的英雄模范对人性最残忍的阉割。
蒋方舟有一句话:“一个人为他的时代生活的越多,他就与它一道死去得越多。一个人在自身保持他的本质越多,那他保留的就越多。”
他的善良贡献给了那个时代,当那个时代结束的时候,他也被这个时代所遗弃。
❤
“刘峰!明天走的时候叫我,我送你!”
这是刘峰被盖上“臭流氓”下放前一天时,小萍在楼下对刘峰喊的话。
很用力喊出的一句话,也很用心的一句话。
走的那一天,也只有小萍一个人去送了刘峰。
小萍的父亲以为女儿当了军人,就能得到尊重,就没有人欺负她了。
可是,她还是摆脱不了在集体中被冷落,被孤立的命运。
她出身不好,父亲是右派分子,后来死在劳改农场,母亲在她六岁时就改嫁,新建的家庭里没有她的存在;来到这里后,她自卑敏感,仅仅只是比别人多流汗而已,因为身上汗味重就被群体无情地隔离开来。
而刘峰的善良却让小萍感受到了唯一的温暖和尊敬。
她在刘峰离开文工团之后,对这里所有的人和事都感到寒心。
❤
后来,严歌苓在采访中提到:“我们那群可怜虫,十几二十岁,都缺乏做人的看家本领,只有在融为集体,相互借胆迫害一个人的时候,才觉得个人强大一点儿。这是我们人性中的一个弱点,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现象,导致了四个女兵不同的命运。”
命运辗转,小萍来到野战医院,加入到了抢救伤员的队伍中。
她在战争中表现英勇,拯救了大批伤员,最后被提拔为战斗英雄模范,可悲的是,小萍因此精神失常。
在她漫长的前半生中,她没有得到尊重和温情,相反太多的荣誉和尊敬一下子压垮了她。
就像北京的大白菜放在外面冻太久,猛拿到温暖的房间会烂成水一样。
❤
我为女主何小萍留的眼泪最多,她活得太苦了,太苦了……
当我们说信命,我们信的其实是世事无常,过好每一天,就是最好的命。
不求轰轰烈烈,万人敬仰,连最普通的平安喜乐对小萍来说都是奢求。
泪崩的一幕是精神失常的小萍在文工团表演的《沂蒙山颂》中,随着伴奏缓缓起身,行至草坪上,在月夜下独自一人翩然起舞,相比下,舞台上光鲜亮丽的演出顿时变得苍白无趣,这才是整部影片最美的舞蹈,美到骨子里了,美到人心里了。
神志不清的小萍最后在舞蹈中找到了自己。
这是个体精神的一种宣泄或者觉醒。
❤
一个丧失右手,一个精神分裂,两个破碎残缺的“边缘人”直至最后才偎依一处,相互慰藉取暖。
觉得太迟了,又觉得真好,终于在一起了,无关乎时间长短。
不被善待的人更能察觉出人的善意,在困境里纠葛的感情更为长久。
在我们旁人看来,他们过得一点也不好,伤痕累累,命途多舛。
可在影片的最后,小萍问:“你过得好吗?”刘峰答:“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呢?面对死去的战友,有什么资格说不好。”
两个被命运薄待的人,却道出了最温情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
一个善良的人,哪怕命运亏待他们,他们也会发自心底地平和,不博取同情,也不刻意煽情,会自然而然地原谅很多事情,不论是生活,还是命运。
我想起了电影《三十二》里面的一句台词:“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他们都被生活亏待过,却从没有亏待过生活。
❤
这部影片一直有一个争议的话题:“为何总是对好人苛刻,对坏人宽容?为什么最善良的人,始终得不到善待?”
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真实的人性有无限的可能,善良是一种选择,自私也是一种选择,旁观人始终插足不了。
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江歌案,我不止一次狠狠地抨击了杀人凶手陈世峰和满口谎言的刘鑫,更对江歌付出的多余的善良感到失望和寒心。
善良的人为朋友挡刀,不幸离开人世,可自私和邪恶的人却依旧心安理得地活着。
关于人性之说从来没有百分百的标准,学会认可自己的状态,在人生经验中建立个人的善恶评判标准,这才是一辈子要做的事吧。
善良的人有没有得到善待,这个答案只有他们自身明白,作为旁观者或许始终都无法探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