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香南。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这本《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昨天,我们知道了怎么样是吼叫或者没有吼叫,知道了吼叫其实并没有用。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我们为什么会吼叫。
我们先从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刺激你情绪的因素入手,当你就要大发脾气时,你的身体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反应呢?
首先要关注的是外部触发器,即除了你自身之外的其他因素,比如:你的孩子开始哼哼唧唧地抱怨,没完没了,你就会开始生气、冲他嚷嚷,这里的外部触发器就是他的声音和他的要求。
其次关注的是你不断升级的想法和情绪,比如你看见孩子房间的地上有一些玩具,你就会想,他今天又随便乱丢玩具,每天跟在他后面收拾玩具,这样不会整理自己的东西,长大了怎么办啊?这时如果孩子走进房间,你就会立即冲他嚷嚷,让他把玩具收拾好。而其实孩子只是刚开始玩,只是出去找个东西回来继续玩的,结果却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吼叫。在吼叫前,你想到的是孩子长大了没法打理自己的生活,对自己教育失败的无奈,玩具只是导火索,你就爆发了。
在这里,作者列举了一系列触发器,有内部触发器,比如:烦躁、饥饿、疲劳、焦虑、困惑、尴尬、没耐心等;外部触发器,比如:不按我说的做、不理会我、和我争执、抱怨、不按时起床、磨磨蹭蹭等;还有一种是与孩子无关的外部触发器,比如:伴侣不按时回家、屋子里很乱、要迟到了、开了个很糟糕的会、我快来月经了等等。
日常生活中,吼叫只是变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只有大声吼叫,孩子才能听你的,这种回应也就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我们继续这么做。但是正如我们昨天所说的,吼叫到底有多少用呢,或者我们只是想让孩子们听我们的。
作者在书中讲诉了扫罗的故事。扫罗是三个儿子的单身父亲,其中有个儿子诺亚每天上学都不肯起床、不肯穿衣服。扫罗每次都是冲他大嚷:“我都叫你三次了,还不起床,到晚上一点电视都不能看!还不快给我起来!“当扫罗大吼大叫时,诺亚知道真的该起床了。他不喜欢爸爸吼叫,但是赖床太舒服了,加上他们刚搬家,他也害怕去新的学校。扫罗每次吼叫都达到了目的,所以这个习惯就这么继续下去了,尽管家里人都不喜欢这个每天早上的例行叫嚷,扫罗也没有观察和感受过他的吼叫,以及对他与儿子们的关系有怎样的影响。
当我们开始观察自己的吼叫行为,越来越了解自己情绪的触发器,以及让情绪升级的想法和感受,通常就会自动减少吼叫,你也会发现自己改变了对待孩子淘气的方式。
回到扫罗的故事,其实,扫罗应该与诺亚有一次真诚的交谈,聊聊新学校的事,是什么让诺亚疲惫,一起想想怎样才能让早晨变得顺利,根据孩子的性格,搬家的改变对诺亚来说非常困难,敏感的诺亚对于父亲的吼叫,感觉也非常糟糕。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在遭遇自己情绪触发器时,可以选择不再吼叫。
意愿坚定和找到触发器是改变你的吼叫行为的关键因素,但这还不够。如果你希望保持更平和和更有耐心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行为与需求,那还要学会自我接纳、正念(一种佛教修行方式,强调有意识、不带评判地觉察当下)和自我觉知。
开始关注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感受自己的身体和呼吸。当你的孩子吵闹时,利用这个机会看看是否可以留意自己的呼吸和感受,不要去评判对错,要发现和审视真实的自我,这样你才会有更多选择,而不是吼叫。
通过正念,我们练习了解我们的身体透露给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上学时磨磨蹭蹭,在正念中感觉到自己的不耐烦,然后开始嚷嚷,如果留意到这种不耐烦,你就会看到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并且知道“准时”是你很重要的情绪触发器。
生气本身不是错,这很重要。可能的错误是来自于对于事态的反应,不断激化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因此作出的愤怒的回应。
孩子的行为让我们生气,但这并不是我们就可以对孩子发脾气、尖叫、威胁和羞辱的借口。我们要管理自己的愤怒,学会审慎地回应,而不是过度地反应,并在自己平静下来后,与孩子谈谈他这么做的后果。
如果你一时无法平静,不如暂时逃离现场,待真的平静下来再谈,相比给自己一些时间冷静而言,修复一段被愤怒的言辞和叫骂伤害的关系,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力。
今天,我们从自身和日常生活中探讨了吼叫的因素以及应对的方法,明天,我们继续从更深层的原因探讨我们为什么吼叫。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