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扫了《很多父母就是输在“三观太正”上》,恰好戳到怒点,怼之。这类似汤非汤的文章立意是真心好的,观点的模棱两可也是比较主流的,只是千言万语声泪俱下的没说到点子上。
嘉映老师曾经说过:“做父母的不可能对孩子没要求,说有那种没要求的爱,是自己还没养过孩子。”不是我迷信权威,哲学家自己这么说,比那些整天卖汤的育儿砖家实在一万倍。
假设你孩子在小学或初中或高中这种中二病重灾期跟你说:我就想做个俗人吃喝玩乐的俗一辈子,不想做什么成功人士――那你怎么办?接受孩子自甘平庸的“选择”并且以此为“尊重”孩子的意愿?
你知道,“选择”是多么严肃的问题,容得下一个小毛孩子早早的借中二疯就坐实了?这不过是家长享受不了自虐数年的可笑结局之后为了避免崩溃的自欺而已。
一个人如果不为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拼搏到四五十岁(如果不是更久的话,当然应该且可以更久)之后慢慢的真正认清自己的上限下限和命运,而是,早早的在这个年龄之前,就那么“老成”那么“看透人生看透命运”的断定自己就是个平庸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主要不是输在自己,而是被原生家庭家长的或自虐或不作为把一辈子提前输完了。
一波人从小给孩子灌成功学,全家常年打鸡血,结果孩子撂挑子了。同样是这一波人在看到精神支柱崩塌之后,开始“反思”,觉得要么是鸡血不够劲儿要么是应该坦然接受这些小P孩自己的“自我判断、人生选择”。实际上结果就是放任而已,顺便彻底的肯定了孩子对ta们自己的彻底否定性的判断。
问题出在哪?不是鸡血不够劲儿,而是鸡血不对味儿。
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鼓励孩子的“自甘平庸”,哪怕孩子三四十了,结婚有孩子了。当孩子自甘平庸,不去动用所有智慧去鼓励ta启发ta引导ta鞭策ta给ta信任耐心与希望,不是一个有头脑的家长明智的选择,哪怕孩子已经三四十了,结婚有孩子了。
成功学当然一定要讲,关键是讲什么样的成功?对一个超级热衷电游的孩子,非要给ta讲成功的马大大成功的爱因斯坦马克思,而不给ta讲那些成功的职业玩家或游戏开发者,那就是强扭瓜,莫怪孩子反击连带自杀。
各行各业都有顶级人才,拼的都是智商耐力和努力,关键是大人能不能平等一如的对待这些行业,能不能在这些行业的选择上真正尊重孩子的意愿――而这意愿本身,有一部分是大人在孩子小的时候通过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培养起来的芽,另一部分是大人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仔细观察,发现孩子天生的喜好和能力而顺藤摸出来的瓜。这两部分最终融合出一个方向,成为孩子自主选择的,大人所希望ta选择的。在这个方向之形成之前,大人所做的功课,对孩子日后的自我评价方面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然不是决定性的)。在输出自己的意愿和去尊重孩子天生的倾向之间,大人对度的把握决定了最后大人对自己的育儿大法的成败评价(当然不是决定孩子的未来,虽然可能会影响深渊)。
平庸,不应是“自甘”的。这个词也不该总是作为一个贬义词来用。每一个最终只能甚至几乎不太能望某一行业之表率之项背的人,只是在这种比较之下,客观上成为平庸的。而这种客观上的平庸,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即便在最大的最好的自由和充分自主选择下,同一行业人与人之间的先天加后天的综合能力也是不同的。这种客观上的能够也应该被平静的接受的平庸,是建立在个人一生的认真努力拼搏之上的,而不是什么随随便便吊儿郎当半辈子就有资格说出来的――后者叫自甘堕落。
在这种概念的限定中,实际上,尼采哥哥深恶痛绝的并不是平庸者,而是自甘堕落者,虽然平庸者也是应当被其自身所超越的――那是自己给自己的一生盖棺定论的东西,在存活的希望没有破灭之前,人不应当放弃对自我进行超越的希望和与之相配的努力。
假如某一天,奶酪大了,严肃认真的跟我说,她就想做个吃货,啥也不想干,我一定会给她讲那些最厉害的吃货的成功学。
一个有深度的吃货,会吃出TA自己的哲学深度。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只是那些典范人物说还是不说,即便说了,其他人听还是不会听。否则,哲学不过是学院派把玩的核桃,不能真的成为一个活着的个体的灵魂。
但假如奶酪说,她就想平平庸庸的吃吃玩玩,不想做一个真正的好吃货,我觉得,我能用半辈子武功毁尽她不止三观――如果不行,那这就是我一生不可挽回的失败。
你可以选择任何合法的你乐意为之的行当,但你不可以选择不努力,不可以选择一切为了不努力而找的那些或真或假的自我否弃。
so,对不起,我不接受你的“平(duo)庸(luo)”。
――感谢在先,请勿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