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的貌似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士兵比利·林恩因在伊拉克战场上冒死救自己的班长蘑菇而偶然被DV拍下成为英雄,更为自己所在的B班争得在感恩节的橄榄赛中场演出的机会,这个大男孩亲历了中场演出的种种困惑,在纠缠和痛苦中认清了自己的内心,最后放弃利用英雄身份留在国内的机会,和战友们重返战场。
然而李安的影片,从来都不是它显得的那么简单!
首先这部影片创新性地使用了120帧,4K,3D的新技术。围绕它产生了很多的争论和分歧。甚至有人开玩笑说,4K的高清画质是观影的障碍,因为它让演员脸上的每个瑕疵都暴露无遗。
更多人质疑李安的高技术的成功的尝试让剧情的普通相形见拙,换言之,就是一个精美的瓶子装了很普通的酒。
我只想说:真的每个人都能看懂李安吗?!
从《卧虎藏龙》里的压抑自己内心情感的大侠李慕白,到《断背山》里面只有在远离人迹的断背山才敢承认真正情感的恩尼斯,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躲在自己想象的故事里存活下来的少年派,李安的作品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权力的游戏》第五季,当囧雪诺(Jon Snow)向伊蒙大学士坦承对去长城外联合野人共抗白鬼内心的彷徨时,伊蒙说,“总司令对你而言不是一桩美差,但是幸运的话,你会找到勇气,做必须做之事。Kill the boy/杀死你心里的那个的男孩,Jon Snow,winter is almost upon us/凛冬迫近,Kill the boy/杀死那个男孩,and let the man be born/让内心的男人诞生!”
李安的作品融合东西方的哲学和文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西方化的主题就是伊蒙学士对雪诺说的:“Kill the boy,and let the man be born!/杀死心里的那个男孩,让心里面的男人诞生!”
李慕白的中场战事是互相倾慕却不能厮守的恋人的死亡;恩尼斯的中场战事是看到自己的衬衫被杰克的衬衫包裹着挂在同一个衣架上;少年派的中场战事是在医院里亲口讲出那个残酷的真相。
那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呢?
比利·林恩本身就是个19岁的大男孩,而且还是个处男。(脱处是本片的一个重要的副线。)他在自己认为最悲惨的一天里却成为英雄,猝不及防地被套上英雄的光环,他的心里的小男孩面对这个变化是手足无措的,“这感觉其实挺奇怪的,有人来表扬你最惨的一天。”他在台上接受采访时看着队友们说着言不由衷的场面话,想象着他们真心的回答而暗自好笑。他对菲珊说,“我已经学会了给人们他们想要的答案。”这一切都在暗示虽然他的外表极力想向成熟迈进,内心却还是个孩子,这也导致了他一直在是否要借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D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留在国内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
然而,中场演出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事令他失望,在球场内嬉戏被巡场经理驱赶,记者见面会上稍微流露真实想法的战友即引致满场错愕,配合导演穿上迷彩服和当红歌手一起演出,演出后被场记催促下台差点发生冲突。终于在好莱坞名导演把他们的片酬从十万降到五千五百每人时,他们才彻底醒悟,这场中场演出,只是媒体和国内同胞消费了一把群体性的爱国情绪和英雄崇拜,而且价码也随着他们回国天数的增加而日益降低。就像那位经纪人所说,“在外面两天,对好莱坞来说已经是两年。”战争,英雄,只是被大家拿来利用或盈利的工具而已。
另一条重要线索是“脱处”。看过《美国派》的人都知道片中那四个大男孩为了能在高中毕业前摆脱处男之身,费了多少心力,闹了多少笑话。在有“处男羞辱”传统的美国,处男无疑是一种处于嘲笑链末端的生物。林恩回到家他姐姐凯瑟琳就问他是否还是处男。他想留在国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遇到了他以为对他一见钟情的拉拉队员菲珊,他想着也许在菲珊那里他可以顺利脱处,可是当他试探性地对她说,“也许我可以带你远走高飞。”菲珊很惊讶,“你不是要重返战场吗?”那一刻,他知道了菲珊并不是爱他,只是爱他身上的英雄的光环。
英雄梦幻灭了,爱情梦也幻灭了,所以林恩最后和凯瑟琳说,“也许我要以处男之身而死了。”说出这句话的林恩,其实已经“脱处”,因为他心里已经摆脱了“处男羞辱”,他心里面那个男孩在性的方面,已经成长为男人。
片中有一幕奇怪的场景:演奏国歌时,林恩敬礼时边在脑海里想象着和菲珊做爱的画面边流着眼泪。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这个画面,但也许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下定决心去坦然接受自己处男的事实,在想象中告别了自己的处男之身。当他坦然接受这个事实时,处男的身份就再也羞辱不到他。
最后在悍马车里,林恩仿佛又看到了死去的班长蘑菇。蘑菇笑着对他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有的人要离开了故乡才能成长。也许我们会客死他乡,但这里才是我们的真正的生活。”车内战友纷纷对他说“我爱你”,他突然觉得轻松了,“Let's go to something safer/我们去一个更安全的地方”“Let's go back home/我们回家吧!”“Go back to war/返回战场!”对于这些经历过生死相托的战士来说,故乡已是他乡,战场才是故乡!
当战争变成一场华丽的派对,感恩节的派对对B班而言,不啻于一场和视他们为战争怪物的外界的战争。就像林恩在得知要和明星同台时对战友说的那样,“别担心,跟着我,我们会打赢这场仗!”
伊拉克战事让比利·林恩成了战争英雄,而感恩节的中场演出这场“战事”却让他成了真正的男人!He killed the boy,and let the man be born/他杀死了心里的那个男孩,让自己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影片在讲述了林恩内心的成长的主线的同时,还同时穿插了若干条副线。
(一)战争的意义。
对林恩的父亲来说,战争就是神圣的反恐,是保卫国门;然而她的姐姐凯瑟琳则质疑这场战争的合法性;宴会上遇到的页岩油气大亨则认为,战争是获取海外原油的利益诉求;对于林恩和他的战友,战争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人民,是和一群理解你的人一起,做一件超越自己的事情!
(二)隔阂
讽刺的是,导演李安在用高清高帧数的电影来消除观众和银幕的隔阂的同时,却在讲述经历战争的士兵和国内同胞的隔阂的故事。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这场战争,理解英雄的含义,以至于这些战场归来的人被看成了异类,有人尊敬,有人好奇,有人不屑。可是,没有人理解!以至于林恩对制片人说,“你给我们的尊敬,还不如我们的伊拉克敌人给我们的多!”
这些不被陆地接纳的孤岛,最终发现最令他们心安的反而是海上。
(三)创伤
从《猎鹿人》到名导奥利弗·斯通的《生于7月4日》,对于战争的创伤的描写,是美国战争电影很重要的主题之一。
这部影片中也穿插了不少对PD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描写,从葬礼上鸣礼炮时士兵们脸上的痉挛,到中场演出时放烟花时引起他们条件反射地躲闪,到林恩一边看着热闹的演出,一边情不自禁地回想战场上的残酷。
中场演出时,那些士兵克制着内心对烟火条件反射的闪躲的本能,克制地生硬地走下台阶,虽然银幕上台前万众欢腾,歌舞升平,这一刻,银幕下的我,却觉得想要流泪。
(四)坦诚
林恩因为弄坏了军车被罚跑步,当被问及为什么来当兵,他的为了国家安全,为了教训恐怖分子的回答只是招致了更大的责罚,只有当他坦承是因为犯事了作为弥补才来从军才免于责罚。班长蘑菇后来跟他说为什么来服役,“not for the country,not for the people,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ourselves/不为国家,不为人民,为了超越我们自己!”
(五)承诺
就像雪诺对守夜人军团作出的誓约一样,林恩也对凯瑟琳说,“我必须回去,我有过承诺,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是的,李安在这个高技术的酒瓶子里装了精心调制的鸡尾酒,可惜他的野心过于宏大,想在这部电影中表达太多的东西,以致每一样副线给予的篇幅都不够多,这可能是大家觉得剧情过于杂乱的原因吧。
不过,从《卧虎藏龙》的一味含蓄隐忍,到《断背山》的前隐后发,到《少年派》的心里的猛虎,再到《比利·林恩》的多线索交织,我看到的是一个在好莱坞的舞台上正在渐渐展露野心的李安。
或许,他已经杀死了自己心里面的那个男孩,让那个男人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