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科举的奇迹与独特记录史末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考试取士,是文人当官的主要途径,考取的就可能日后官运亨通,名落孙山的则今后穷困潦倒,故关系文人一生的前程。科举制度比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有很大的进步。
选官制度由州郡设置中正官求察举地方贤达按品授官,担任中正官者皆世家大族,察举制度成为门阀制度的结合物,变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进的工具。士人能否踏上仕途凭靠出身贵贱、门第高低,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选官制度的真实写照。开创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善自宋朝以后的科举制度,改变了过去门阀大族把持选举的弊端。士人通过县试、州(府)复试、成绩合格者按时参加礼部省考试,按考取成绩等第授以官职,比起选官制度公平合理,故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赞颂。
科举制度科目的设置,唐代有进士、明经、明法等名目繁多,常设仅为进士、明经两科,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宋代除进士科外多达十多个科目,后王安石对科举作重大改革,罢诸科而独存进士一科。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沿袭设进士科。科举考试内容,唐代进士科最初只考策问,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规定考帖经、诗赋、策问三场。后来唐玄宗时变成诗赋在进士科中居主要地位,故称唐代进士科为词科。宋代范仲庵主张把考试诗赋、墨义,改为注重策论和经学的优劣。至王安石变法认为诗赋不切实用,故罢之。以经文,论策为取仕的标准予以推行。明清时期考试分三场,一为经义;二为试论;三为经史时务策。由于专取《四书五经》命题,文体用排偶对仗程式化,逐渐形成八股文,八股文应用于科举考试外别无其他用途。
科举考试方法唐代时很不完善,虽然选举取仕之权集中到封建中央,实际上却操纵在掌管考试的礼部侍郎手中。考试之前盛行“通榜”、“干谒”请托之风,使世家官僚对科举影响甚大,导致主考官与亲自录取为官的考生形成宗派集团,晚唐时期的朋党纷争就是根源于此。宋代严格考试制度与规则,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从此殿试成为常制,科举取士之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主要制度与规则有:一、设同知贡举官,限制主考官权力;二、锁院制度。考官受命之日应进入贡院,关闭院门与外界隔绝,防止作弊;三、糊名(弥封)。考官不知卷上考生姓名等,无法徇私;四、誊录。考完后试卷由誊录官指挥书吏抄录成副本送考官评阅,考生字迹也无法辩认;五、别头试。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戚、故旧关系者,另派考官设专场考试,予以回避。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较前代完备且规模扩大,表现为:一、考试等级固定化,即规定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分别录取秀才、举人、进士。二、考试文体程式化,即八股文作为固定文体。
以上所述为科举制度的简要情况。制度从创立、发展、到完善在各朝代中的变化详细情况,有许多专门的古代文献与今人著作,故产生了科举文化。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科举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最终与封建社会一齐走向消亡。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明与创造,具有爱国热情与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把禁锢人们思想、摧残人才的八股文,连同科举制度一齐推翻。但是,应当承认,科举制度放在当时封建社会确实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它打破了隋唐以前选拔人才主要靠推荐的惯例,突破了由豪门世族垄断的圈子。通过科举,使地主阶级的各阶层以及寒门亦即庶族地主,也能进入仕途,取得高官厚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大批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
科举制度还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唐朝的诗赋与宋代的散文,以及书法艺术的大发展。由于诗赋是盛唐以后进士考试的是主要科目,唐代文人为登科潜心钻研写作诗赋。宋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朝诗何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宋代以后诗赋受排除,取代以重视时务策论。原先讲究四六对偶的骈文因束缚思想的发挥,于是散文取代骈文成为宋以后主要文体。科举考试仅文章做得好还不够,书法优劣对能否考取也关系重大,所以书法艺术在科举的推动下,也大为发展。
科举制度也带动了儒学的发展。科举考试内容重要的是根据儒家的《四书》、《五经》为题,因此文人为求取功名必须钻研儒家著作。著名宋代学者朱熹,他集北宋以来儒学之大成,称为理学程朱家派,学生众多,写出了很多著作,《四书章句集注》等成为元代至明清朝代,科举考试内容诠释必须以这些程朱理学家的注释为准,不得自由发挥。科举文化是中华历史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文化的建筑古迹,今天还保存有:西安的“慈恩寺大雁塔”,为唐代考中进士的题名之处;南京的国内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北京的“国子监”(太学)与孔庙内的明清两代进士题名碑。国子监是公立的国家学府,私立的地方书院就比较多了,现今保存较好而有名的有“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等。
在《玉芝堂谈荟》、《登科记考》与史书等许多的古籍中,都有科举文化的人文记录。近年来有“中国历代状元录”沈阳出版社(1993)、“中国历代状元录”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以及后来陆续出版的相同著作,笔者见到有六种之多的科举人文著作。进士的头名称为状元,历来受到人们仰慕,民间常说“行行出状元”的话,以此激励着人们向前进取。今天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称赞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历代状元录是科举文化的人文记录,不过笔者认为状元录还有值得充实与丰富的必要。从历代状元录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状元是因为皇帝无理意志,或权臣的强荐、或主考的偏袒而被选上状元的,不是名副其实的状元。而对于历代科举的某一科、或某一县、或某一家族,这样集体在科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奇迹,没有汇总成科举的人文记录。这一册《科举的奇迹与独特记录》就是基于这个动机,是笔者用数年时间,查找文献资料与构思写成的。书中还有由于党派斗争与政治目的,以及科考的规章制度的影响等,造成考取结果的独特记录。内容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也可以促使人们在求学业中与创事业中,以“行行出状元”的精神奋发有为!
一、龙虎榜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壬申科进士科考试,兵部侍郎陆贽知贡举(主考),试赋以《明水赋》,诗题则以《御沟新柳诗》。史称陆贽“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本科录取进士共二十三人,状元贾棱,河北冀县人,历官至大理评事。榜眼陈羽,江苏苏州人,历官宫卫佐。探花欧阳詹,福建泉州人,历官国子监四门助教。特别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一生应试四次,才在本科考中进士。
本科考取的李绛、崔群、王涯三人,皆官至宰相。尚有李观、冯宿、庾承宣、邢册、许季同、候继、张季友、齐孝若等,俱系名彦俊士,皆列榜中,故当时称为“龙虎榜”。
陆贽是唐代著名学者,浙江嘉兴人,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故具慧眼选拔众多人才,为时人所赞誉,后官至宰相。
进士科考试后发榜,俗称“金榜”,而此科称为“龙虎榜”,可见不同于一般。
本科贾棱、陈羽、欧阳詹和韩愈等人的试卷均留存于《登科记考》、《文苑英华》等古籍中,现仅录状元贾棱的《御沟新柳诗》以飨读者。其诗为:
御苑阳和早,章沟柳色新。
托根偏近日,布叶乍迎春。
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
轻烟度斜景,多露滴行尘。
袅袅堪离赠,依依独望频。
王孙如可赏,攀折在芳辰。
二、一县连科三状元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至八年(1172年),共七年之间,连续三次进士科状元均为福建永福(今永泰)县人,为肖国梁、郑侨、黄定三人,在科举史上仅此一例。时永福县令以此为荣,作诗赞道:“羽中峰、龟岭与龙屿(三人住地),三处家山亦仕哉!相去未逾一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今永泰县城的塔山上,尚存有“三元祠”、“联奎塔”作为纪念肖、郑、黄考取状元而建的。现将三人情况分别简介如下:
肖国梁,字挺之,永福羽中峰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状元。是科殿试第一名本为赵汝愚,因赵汝愚是宗室子弟,汉王赵元佐第七世孙,且本人已有官职,按宋朝科举惯例应先以寒畯之士,故擢升肖国梁为第一名,赵汝愚降居第二名。为此,肖国梁在谢恩奏章中写道:“预龙飞之选,淮安序次已当先;无汗马之劳,赞阝候何功而居上。”用淮阴候韩信功高而屈次,肖何无战功而居首相的典故,表明自己愧居榜首于心不安之意。语句用典贴切,对仪工整,一直广为流传。
肖国梁后历官著作郎,太子侍讲兼礼部郎官,广东通判,知漳州等官。
郑侨,字惠叔,号回溪,永福龟岭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已丑科状元。廷试对策,有司奏其为第二名,孝宗阅卷后,认为郑侨对策立论奇特,亲擢为第一名,遂以状元及第。
郑侨初授官著作郎,后调任镇南军节度判官,转淮浙常平官。时当地发生饥荒,他力奏朝廷拨米四万石,救济百姓。继任侍讲东宫,由于他精通《春秋》,根据书中大义,为太子阐述父子、君臣、君子与小人之道。绍熙年间,移知福州府。曾减免百姓捐税,撤除“义仑和籴,以防止官吏借此肥私,受到光宗赞赏。后迁官给事中,充任贺正使,出使金国。因投国书争论,他不辱使命,回朝后,受到皇帝的嘉奖。
庆元元年宁宗即位,拜郑侨为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他以自己年老体衰,难当重任,执意推辞不肯就职。宁宗不允,亲笔在他辞呈上写道:“忠诚厚重,朕所依毗,累乞退闲,殊负眷意”。但他不顾皇上挽留又再次上章请求辞职。宁宗见他态度如此坚决,遂许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太师,溢忠惠。
郑侨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皆受到信任和重用,官至副宰相,在三状元中郑侨官位最高。郑侨的岳父汪应辰,为绍兴五年(1135年)乙卯科状元,翁婿状元也是少有的佳话。
黄定、字泰之、永福龙屿村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壬辰科状元。黄定少年时刻苦学习,年龄稍长即参加科举考试,但屡次落榜。直到二十八岁,才考取太学侍补生,升入临安(杭州)国子监求学。次年由太学考取“预荐”(参加会试)资格。乾道八年会试之后,他在殿试对策中,针对金兵压境,南宋偏安江南的危局说:“以大有为之时,为改过之日月。”要皇帝振作精神,改正过失,中兴宋室。还要皇帝纠正自以为是之弊,虚心倾听群臣意见。言辞甚为恳切爽直。孝宗览后,颇为赞赏,遂擢其为第一名。
黄定状元及第后,累官知潮州。在任期间,关心民间疾苦,致力于铲除弊政,兴利益民,为百姓所称道。后任直显谟阁广东提举,掌管广东所属州、县学政。不久,调京升任国子监祭酒。离职广东后,潮州民众将其祀于州祠。
三、五老榜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辛酉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杜德祥知贡举。本科录取进士共二十六人。状元归佾,江苏苏州人,其后事迹不详。其弟归系为天祐二年(905年)乙丑科状元。
本科因昭宗皇帝刚又恢复帝位,听到新选进士消息,甚为喜悦,特下诏在新及第的进士中选择从前久困科场的,如今虽然及第但年事已高者,不拘常格(免去关试),授予官职。杜德祥以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与郑希颜等五人上奏,五人之中,曹松、王希羽已七十余岁,刘象、柯崇、郑希颜皆年逾六十,各授予秘书省正字,太子校书等职。故当时称是榜为“五老榜”。
其中较有诗名的为:曹松、字梦徵,舒州潜山人,早年栖居洪州(南昌)西山,后随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天复元年登进士第授官校书郎。曹松作诗多旅游之作,风格学贾岛。因反对阻击黄巢起义军之时,官军大肆杀戮残害生灵,写诗抗议,诗云:“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候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特别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为博一己之功名,杀人如草芥,批评尖锐,为唐诗中反战诗之最为警策者。
王希羽,徽州歙县人。希羽与诗人杜荀鹤友善,荀鹤登进士第(891年),希羽赋诗相贺。天复元年(901年)希羽登进士第,授官秘书省正字。
刘象,京兆(西安)人。屡试不第,僖宗幸蜀象亦随驾入蜀。天复元年登进士第授官太子校书。象檀作诗,所作《咏仙掌》一诗为时人所称道,故称象为“刘仙掌”。诗云:“万古亭亭倚碧霄,不成擎亦不成招。何如掬取莲池水,洒向人间救旱苗”?诗中显见关心民间疾苦。
昭宗因何失去帝位?又恢复帝位?同情久困场屋的举子。此时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且跋扈,宦官与朝臣争夺权力。宰相崔胤恃势力最大的朱全忠为外援,屡谋除去宦官。中尉刘季述结党,乘昭宗酒醉囚禁之,矫诏令太子即皇位。季述又恐崔胤密招朱全忠勤王,立即遣养子希度往汴梁,许全忠以唐室江山相赠。全忠与部属计议对策,认为目前称帝时机不宜,即将希度囚往,遣张玄晖赴京与崔胤共谋反正。后命神策指挥使孙德昭计捕凶竖,擒杀刘季述及其党羽。昭宗脱出险境,又恢复帝位,心情愉悦,故对久困场屋受难老举子生同情之心。
四、忠节榜
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王应麟知贡举。本科录取进士共六百零一人。榜中第一甲第一名文天祥(状元)、第二甲第一名谢枋得,第二甲第二十七名陆秀夫,三名忠节之士皆集于榜中,为科举史之奇迹,故称之为“忠节榜”。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吉安)人。天祥少年时嗜学不倦,仰慕乡贤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忠节品德。二十一岁举进士,对策于集英殿。他以“法天不息”为对,大胆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富国强兵,抵抗蒙古贵族的侵犯。策文洋洋万余言一挥而就,理宗阅卷,大为惊叹,亲擢为第一名,状元及第。
开庆元年天祥任宁海军节度判官,时蒙古军围困鄂州,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避兵,独文天祥上疏请斩宋臣,并提出御敌之策,不被采纳。后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等官。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时,起草制语中讥刺欺瞒度宗皇帝的奸相贾似道,而被罢官。两年后,起为湖南提刑,改知赣州。时元军东下逼近京城临安(杭州),朝廷下诏,命天下起兵勤王。天祥捧诏书泣不成声,立即在江西、广东募集三万余名勇士,并拿出全部家财充作军费,率兵至临安。天祥出知平江(苏州)府,遣兵援常州失利,奉命退守余杭。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元相伯颜,被拘至镇江。后脱逃,经南通入海至温州。
陆秀夫与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益王为帝,端宗即位,天祥至福州,复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与左丞相陈宜中主张意见不合,亲往前线带兵作战。进兵入会昌,大败元军于雩都(于都),连克兴国、赣州、吉州等地。元军集结重兵反攻,因寡不敌众,败退入广东。次年在五坡岭(海丰北面)兵败,天祥被俘。元将张弘范再三劝降,天祥作《过零叮洋》诗给张,以明心志。见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弘范知不会屈服,便将他押送大都(北京)。在途中,他一连绝食八日。至大都,元相召见他,坚决不跪,说:“今日天祥至此,唯有一死以报国家,何必多言”!天祥在大都被囚禁达四年之久,威逼利诱,誓死不屈。在狱中,他还编写《指南录》,作文辞充满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忽必烈亲自劝降,并许以相位,皆被拒绝。到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在柴市口从容就义。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凛然正气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不朽的诗人。后人赞他:“扶颠持危如诸葛亮,杀身不异如张巡,合名相烈士为一身”。更有人称他:“状元中的状元”,皆当之无愧。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信州戈阳人。宝祐四年与文天祥同举进士。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吴潜宣抚江东西时,他聚众万余守信州抗元兵。五年为建康(南京)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暗讥时事,忤似道,谪居兴国军。咸淳三年(1267年)郝归。后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力拒元将吕师夔的围攻。信州沦陷后入福建建宁唐石山中,改姓名卖卜建阳市。宋亡,隐居闽中。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文海荐之,辞不起,几次遣人邀他出仕,皆被严拒,并以程婴,公孙杵臼相喻,矢志忠贞不移。至元二十六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迫枋得北行,至大都(北京),祗稍食疏果。后因病居悯忠寺,作《绝粒偶书》诗以明志,终於不食而死。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进士。初为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幕僚,累迁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兵迫临安,以礼部侍郎奉命使元军请和。后从益王赵罡、广王赵昺走温州,五月,在福州与陈宜中、张世杰等立赵罡为帝,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赵罡死,复与张世杰等立赵昺为帝,徒驻厓山(广东新会南),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秉政。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坚持抵抗元军。次年二月厓山被攻破,陆秀夫遂驱赶妻、子投海自尽,自己则抱住幼帝赵昺,跳海而死。
五、晚唐归姓五状元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至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相距三十六年间,考取状元中,竟有五人为归姓,且均为江苏苏州人。为:已丑科状元归仁绍;甲午科状元归仁泽,为归仁绍之弟;壬子科状元归黯,为归仁泽之子;辛酉科状元归佾;乙丑科状元归係,为归佾之弟;共五名。其中有两对兄弟状元,一对父子状元,是科举史的奇迹。
已知五人分为两个家庭。可是,还有出于一家之说:《全唐诗》存(答日休皮字诗)一首,注云:“时仁绍诸子修,係,伺日休复至,乃于刺字皮姓之下,题诗授之”。事出《太平广记》卷二五七引《皮日休文集》,唯“佾”作“修”。如佾与係果是仁绍之子,岂不为一家?究竟如何?有待考证。现将五人情况介绍如下:
归仁绍,一作仁召,苏州人。唐咸通十年(869年)已丑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王凝知贡举,录取进士三十人,归仁绍状元及第。其后事迹不详。归仁绍的祖父归登,字冲元,宪宗元和年间累官至工部尚书。其父归融,字章之,历官山南西道节度使,兵部尚书。其兄仁晦、仁翰、仁宪、弟仁泽也先后登进士第,其中仁泽为状元及第。
归仁泽,苏州人。唐咸通十五年(874年)甲午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裴瓒知贡举,录取进士三十人,归仁泽状元及第。归仁泽历官尚书礼部侍郎。并于中和二年主持贡举,但《唐才子传》等书说不确。据《登科记考》引宋人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记载,唐僖宗幸蜀回銮之日,令常重允于中和院,为僖宗和随驾文武大臣画像,当时归仁泽在场。归仁泽之子归黯,于景福元年(892年)应进士举,状元及第。
归黯,苏州人。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壬子科进士科考试,蒋泳(官职不详)知贡举,录取进士三十人,归黯状元及第。本科所考赋题为《止戈为武》,诗题为《东风解冻》。据说,归黯参加完进士考试后,即返家完婚。迎亲拜堂之日,适逢礼部放榜,他名居榜首,双喜临门。可惜,一个月后便无疾而卒。
归佾,苏州人。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辛酉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杜德祥知贡举,录取进士二十六人,归佾状元及第。本科所考赋题为《天得一以清》,诗题为《武德殿退朝望九衢春色》。归佾正史无传,其后事迹不祥。
本科因昭宗又恢复帝位,对新及第进士中,以前久困场屋老举子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五人,特下诏:不拘常格,授予官职。故当时称是榜为“五老榜”。
归係,苏州人。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乙丑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张文蔚知贡举,录取进士二十三人,归係状元及第。昭宗于天复四年(904年)在朱全忠逼迫下,已迁都洛阳,故本年进士科在洛阳考试。昭宗已于去年闰四月,改元天祐后,八月十二日,被朱全忠密令亲信朱友恭等人,杀死于椒殿。另立十二岁的辉王李柷为帝,是为哀帝。
归係是天复元年辛酉科状元归佾之弟。归係正史无传,其后事迹不详。
六、孔家兄弟三状元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相距十七年间,孔家三兄弟相继参加进士科考试,皆以状元及第。已卯科状元孔纬;癸已科举状元孔纁;丙申科状元孔缄兄弟三人,是科举史的奇迹。孔家三兄弟是孔夫子的后裔,其曾祖孔岑父官秘书省著作佐郎,祖父孔戣官至礼部尚书,父孔尊孺官华阴县丞。兄弟年幼失去父母,由叔父孔温裕、孔温业抚养。由此得以结交很多名士,年轻时便已才誉超群。据《归唐书?孔纬传》记载:“孔家自唐宪宗元和后,昆仲贵盛,至正卿、方镇者六七人”。孔温裕,官至太常卿。其子孔纾,官至左拾遣。孔温业,字逊志,累官宣宗初任御史中丞,大中四年任吏部侍郎,五年任宣歙观察使,八年官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十一年分司东郎。新、旧《唐书》皆有传。兄弟三人情况介绍如下:
孔纬、字化文,山东曲阜人。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已卯科进士科考试,黄门侍郎郑颢再次权知贡举,录取进士三十人,孔纬状元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宰臣赵隐赏识其文才,荐其为翰林学士,转考功郎中,知制诰,累迁御史中丞。此时,朝庭内外法纪严明。继历官户部、兵部、吏部侍郎。因遵循诏令拒绝权贵请托,触怒宰相,被改官太常卿。黄巢起义,他随僖宗逃蜀,改官刑部尚书、判户部事。光启元年随驾返京,时朝臣和宦官及藩镇割据势力间争斗激烈,宦官田令孜兵败,沙沱军李克用兵逼京城。田令孜劫持僖宗逃至宝鸡,诏令孔纬率百官赶赴行在,随驾途中,累官吏部尚书,左仆射。文德元年(888年)返京,三月僖宗崩于武德殿。昭宗即位后,孔纬加封司空,进阶开府仪同三司,进位司徒。封鲁国公。大顺二年(891年),因事被贬为均州刺史。
乾宁二年(895年),宰相韦昭度等被杀,昭宗才想起要用正直的大臣,派人召孔纬还朝,拜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他当时已患重病,见到昭宗鸣咽流涕,称有疾不能重任,愿乞归田里。昭宗为之动容,让人将其送至官署就职。当年九月卒于相位,赠太尉。
孔纬平日重礼节、为政威严公正,讲操守,身后人称贤相。其子名崇弼亦登进士第,仕至散骑常侍。
孔纁、山东曲阜人。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已科进士科考试,知贡举官职与姓名不详,录取进士三十人,孔纁状元及第。他生于世代高官之家,兄孔纬与弟孔缄也皆状元及第,兄官至宰相。孔纁正史无传,其他事迹不详。孔纁及第这年的曲江宴发生闹剧。唐时,进士及第之后,惯例宴集于曲江以庆贺,盛况非常。当年进士中有个韦昭范者,是度支郎杨严懿亲属,宴会上所需帐幕,器皿皆借于计司,由于杨之相助,宴会盛况前所未有。新进士欢饮正酣,忽一少年骑驴冲进席间,箠击酒案,旁若无人。猛然有一人从中冲出,连批少年双颊,将其掀下驴来。新进士们也一哄而上,对少年拳打脚踢,几乎将少年打死。这时,旁边紫云楼门大开,跑出几个紫衣人,又有一中贵(宦官)骑马而来,欲救走少年。批少年双颊那人操箠迎击,击倒数个紫衣人,该少年终被救出,中贵与少年,紫衣人都逃回紫云楼,紧闭楼门。新进士个个欢欣鼓舞,又担心事关宫禁内,尚有祸端。于是赠给批少年颊者以钱帛,问他道:“你是何人?敢来打抱不平?”他答道:“是宣慈寺看门人,因见少年无礼,心中不平,才这样做”。发生此事,史籍不见记载,当时宦官与朝臣争夺权力时有发生。宦官干政朝庭,次年立僖宗为皇帝,还是宦官说的算。
孔缄,山东曲阜人。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丙申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即崔沆知贡举,录取进士三十人,孔缄状元及第。本科所试赋题为《王者之道如龙首》,以“龙之视听有符君德”为韵;诗题《一一吹竽》,又试诗题《涨曲江池》,以“春”为韵。
孔缄生于世代高官之家,兄孔纬与孔纁也皆状元及第。长兄孔纬官至宰相。孔缄正史无传,其他事迹不详。
七、连中四元崔状头
科举考试,乡试头名称解元;礼部试头名称会元;宋代以后进士科殿试后才算录取,故殿试头名称状元。如果举子三级考试都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是很少的,是非常荣耀的。宋代连中三元的为:孙何、王曾、宋庠、杨寘、冯京共五人。唐代进士科没有殿试,把非常设的“制科”考试也算在内。“制科”是由皇帝需要时诏试(殿试),选才学优异之士参加考试,考取者待遇优厚。制科头名称敕头,故唐代连中三元的为解头(解元)、状头(状元)、敕头。唐代连中三元的有崔元翰、张又新、武翊黄三人。其中崔元翰连中四元,又是第一人连中,为科举史的奇迹。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进士科考试,礼部侍郎于邵知贡举,取进士十七人,崔元翰状元及第。崔元翰是唐代学者崔良佐之子,齐国公崔日用之侄。他名鹏,以字行,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建中二年,他年龄已过五十,被京兆(西安)府推荐为解头(解元)参加进士科考试。因崔元翰文章优异,于邵将其擢为状头(状元)。于邵还评价他说:“不出十五年,当司诏令”。后于建中三年又考中博学宏词科敕头、四年再考中直言极谏科敕头,因此被称为“四头”。
崔元翰历官校书郎,义成节度幕府、河东节度掌书记。贞元三年(787年)入朝为太常博士,继被宰相窦参荐为职方员外郎、知制诰。他所制训词,文笔温厚,人称有典诰之风。又被人评价为“如黄钟玉磬,琮璧琬琰”,“虽汉廷诸公,无以加也”。然而他秉性刚介耿直,心胸狭窄,且以才自恃,因而不能取容于时。后迁官比部郎中,未受过重用,于贞元十一年(795)年卒。
元翰家学渊源,父良佐擢明经甲科,补湖城主簿,因母丧而弃官,隐居教书,潜心治学,多有著述。元翰亦好学不倦,不知老之将至。其论文主张载道与复古,终生苦心于文章,用思精致,其对策及奏记碑志师法班固、蔡邕而自成一家,颇为当时所重。《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八、四中制科孙敕头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孙逖举哲人奇士科第一名。孙逖,潞州涉县(河北涉县)人,郡望乐安武水(山东聊城西南)。幼时居巩县,故又称河南巩人。幼而能文,才思敏捷,提笔即能作文成篇。景云初年,当朝宰相崔日用以《士火炉赋》试之,即为其才气叫绝,相约结为忘年之交。玄宗开元二年,逖年未弱冠,即一举连中哲人奇士、手笔俊拔两科第一名。成为名动一时的少年状元(《玉芝堂谈荟》。相传当年主考官考功员外郎王邱曾“降价约拜”,待以贵宾之礼。当朝宰相张说看了他的策文,则拍案“心醉”。玄宗皇帝也召见奖掖。开元十年、十四年,他又以鸿文高中文藻宏丽、贤良方正两科,名震长安。
逖历官山阴县尉、左拾遗、集贤殿修撰。二十一年,入为考功员外郎。次年,知贡举,连续两年主持科举考试。史称其“精核进士,虽权要不能逼”,所取多俊杰之士,如杜鸿渐官至宰相、颜真卿官至尚书,王昌龄诗词“超绝群类”,李华、萧颖士、赵晔等皆“著名当世”,“故言第者,必称孙公”(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二十四年,拜为中书舍人,历任典制诰、判刑部侍郎。天宝五年,改太子左庶子。仕终太子少詹事。上元中卒,谥曰文。
孙逖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一。逖掌制诰八年,亦善诗,古调今格,均其所长。原有文集二十卷,均已失传。《全唐诗》存诗一卷,又一首。
九、“行卷”“干谒”助登科
唐代科举考试规则很不完善。考试之前盛行“通榜”之风,就是主考官与朝中或文坛上有地位的权臣、名士,共同预先决定录取名次。因此,应试举子常常将自己所作诗文,加以编辑作为“行卷”请托(“干谒”)权臣、名士向主考官员推荐,求得录取。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青年时携此诗(行卷)赴长安,谒见(干谒)名诗人顾况。顾睹姓名道:“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此诗,乃改口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敬宗宝历二年,朱庆馀将参加科举考试,作诗献水部郎中张籍,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由此朱之诗名流于海内,是年登进士第。
主考官往往还以应举者推荐人权势的大小决定名次。唐文宗大和二年,礼部侍郎崔郾即将往东都洛阳主持科举考试,行前就已经内定本科状元为韦筹。杜牧是当时才情横溢的诗人,且祖父杜祐曾是宰相,堂兄杜悰是附马都尉,家庭地位显贵。太学博士吴武陵提杜牧的《阿房宫赋》见侍郎,直言不讳要求取杜牧为状元。可是状元已内定,侍郎只答应录取杜牧为第五名。还有人提出杜牧平时不拘小节、行为放浪,不应该取为第五名。崔郾说:“我已答应吴君,即使杜牧是个杀狗的屠夫,也不能再改变了”。后放榜果真如此。
白居易有诗道:“袖里新诗十首余,吟看句句是琼琚。如何持于将干谒,不及公候一字书”。道出“通榜”的弊病与不公正。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壬辰科进士科考试,兵部侍郎许孟容知贡举,本科录取进士二十九人,状元为李固言。李固言,字仲枢,河北赵县人。当初往长安应进士举时,借往其表亲柳氏的宅第。固言秉性忠厚,按例备有文卷,但不知向何处参谒请托。柳氏子戏弄他,让他去求见许孟容,并暗地在他头巾贴上字条。孟容见到他说:“我只是个闲冷之官(右常侍),实在无法帮你多大忙”。谈话间,无意中见到他头巾上的字条,知他是质朴之人,因此对固言印象很好。万万料想不到,元和七年许孟容已升官为兵部侍郎,权知贡举。李固言向人求教何处投献文卷?那人别有用心,让他去拜谒许孟容。孟容见固言著述文字甚佳,对他说:“举人在考试之前不得与主考官直接见面,必是嫉妒你才华的人所教”。固言以实情相告。考试后,许孟容将李固言擢为状元,而将教投行卷之人黜落。李固言历官华州刺史,吏部侍郎。李宗闵去职,李固言代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加崇文馆大学士(宰相)。宣宗时,累官检校司徒、东都留守,东畿汝都访御使,拜太子太傅。卒年七十八岁,赠太尉。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癸亥科进士科考试,吏部侍郎王起知贡举,本科录取进士二十二人,状元为卢肇。卢肇,字子发,袁州宜春人。卢肇出身贫寒,刻苦求学。韩愈贬潮州,遇赦后到袁州,他慕名登门求教。李德裕贬官为袁州长史,他也以诗文投献,由此为李德裕所知。会昌二年,科举考试前一年秋冬之际,卢肇与同乡黄颇相约,同行进京赶考。黄颇家中富有,启程之日,当地袁州刺史只为黄颇一人设宴饯行,卢肇见到为了不便打搅,只好在远处等待。卢肇到京后,多次去谒见已担任宰相的李德裕。由于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也很讨厌,所以很少有人找他投献行卷。但他对卢肇却十分看重,每次卢肇求谒,他都待之以优礼。
次年(843年)春天举行考试,试诗题为《凤不鸣条》。按照唐代科举惯例,考试结束后,主考官在放榜前要先将自己拟定的录取名单,呈宰相过目,最后决定名次。王起呈送名单,问李德裕有什么意见。李不假思索,当即便道:“这还用问吗?如卢肇、丁棱、姚鹄等人,那个不能准放及第?”于是,王起便依李德裕所言,擢卢肇为状元,黄颇第三名(探花)。
不久卢肇返归故里。先前瞧起他的那个刺史,如今率属官亲自迎接。适逢端午节,郡中举行龙舟竞渡,刺史邀他观看。卢肇即席写《竞渡》诗一首,其中道:“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刺史看罢颇感惭愧。后历官秘书省著作郎、集贤院学士,咸通年间,任歙、宣、池、吉等州刺史,所至皆有政绩。卢肇为官正道直行,绝无倚附李德裕之事,故李德裕与牛僧孺两党斗争激烈,他没有捲入。他在文学上具有奇才,所作诗、文、赋皆很精到。
从以上李固言与卢肇两人事迹,皆文才突出,后为官政绩显著,为真才实学之士,录取为状元当之无愧。投献行卷,拜谒许孟容,李德裕、为当时科举风气,籍以宣传自己,求得录取。但是考试应有规则制度,正如许孟容所说,考试前举子不得私自与主考官接触,李德裕位居宰相,按惯例接受主考官呈报录取名单,有最后决定名次权,也不得考前与举子私自接触。而许、李两人考前都已接见举子,且卢肇多次登门拜谒李德裕。可见,唐代科举考试毫无规章、法纪可言。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已亥科进士科考试,中书舍人庾承宣再知贡举,本科录取进士三十一人,状元韦谌榜章孝标进士及第。章孝标,字道正,睦州桐卢人。去年元和十三年进士科考试,也是庾承宣知贡举,章孝标参加考试未考取,而落第。同时参加考试落第的举子,多数人作诗讽刺主考官庾承宣。章孝标独赋《归燕诗》投献庾承宣,诗曰:“旧累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前飞”。庾得诗展吟,深恨遣才。料想不到,庾今年复再知贡举,擢章孝标进士及第。孝标历官校书郎,大理评事充山南东道节度使从事。后入朝为秘书省正字。
十、“弥封”避险跃龙门
宋代科举严格考试规则,设同知贡举官,以限制主考官权力;锁院制度,考官受命之日即与外界隔绝,防止作弊;弥封(糊名)法,考官不知卷上考生姓名等,无法徇私;还有誉录法;别头试等。据史料知,糊名(弥封)法始于宋太宗时,将作监丞陈靖先请用于殿试卷。后知制诰周起把糊名之法复用于礼部试,故周起首为封弥官也。糊名(弥封)原先本意不知卷上考生姓名,考官无法徇私,考生得不到好处。以下说的而是糊名之举,考生避免被打击、黜落,而得中状元的天大好处。是弥封法未料到的。
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癸已科进士科考试,郑獬状元及第。郑獬,字毅夫,一作义夫,安州安陆人。他少年时期就很有才名,所写诗、词、文章不仅气势豪伟,而且十分工整,为同龄人所不及。皇祐五年,他赴京应进士举,在礼部考试时,以第五名入选,他心中颇为不平,就在答谢主考官的书札中写道:“李广事业,自谓无双;杜牧文章,止得第五;”又说:“骐骥已老,甘驽马以先之;巨鼇不灵,因顽石之在上。”主考官看后,对他产生了很坏的印象。殿试时,主考官又担任考官,决意要将他黜落,以惩罚他不谦逊的行为。由于当时考卷实行糊名(弥封),考官无法知道那份试卷为郑獬所作,只能靠辩认字体和文字风格确定。结果,有一举子因字体和文章风格颇似郑獬,无端遭到斥逐,而真正为郑獬所作的试卷,却被定为第一名进呈皇帝。因此,郑獬当年状元及第。
郑獬应试这年,他父亲郑纾随宣抚使狄青往广西征讨自立为帝的南天国侬智高。郑獬的母亲及家人留在雍丘(河南杞县)舟中。当时,在广西打仗的官兵胜负不知,郑獬在京应考吉凶也难以预料。他母亲在舟中既担心丈夫安危,又挂念儿子在科场能否高中,一家人皆忧心忡忡。一天早晨,忽闻岸边锣鼓齐鸣,声震两岸。听到岸上有呼声,寻找郑郎中(郑纾官职)之船。原来是军中来使传递南方捷报,并捎回郑纾家书,说侬智高已被讨平,自己还晋升官职的喜讯。恰逢此时,又有使者快马从北面来,报与郑母说:“二秀才(郑獬排行)昨日唱名,已状元及第了!”又是大喜讯。
郑獬历官陈州(河南淮阳)通判,入直集贤院,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即位,疏请从俭营造仁宗陵寝,又上疏奏言:“在臣下进见之际,访以政事得失。”并说:“虚心求之,必能有益治道”。为英宗所采纳。神宗初,曾夜黑召入宫内东门应对,命起草大臣任职诰命,赐他以双烛。送归舍入院。便拜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肯以新法按狱。为王安石所恶。熙宁二年,出知杭州。次年,移知青州。时方散青苗钱,獬言但见其害,不忍民无罪而陷法网,称疾而辞官,提举鸿庆官。卒年五十一岁,郑獬少有俊才,词章豪伟峻整,有《郧溪集》。
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已亥科进士科考试,刘辉状元及第。刘辉,原名几,字之道,江西铅山人。刘辉初为国子生,每次考试皆名列前茅。但他写文章好用险怪之语,很多人皆仿效之。欧阳修担心在文人中形成流弊,因此对刘辉(当时名几)颇无好感。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会试,他听说刘辉也在举子之列,决意对他予以严惩。阅卷时见到一份试卷中有:“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之语,断言道:“此人必是刘几。”于是戏曰:“秀才刺,试官刷”。一边说,一边用朱笔将试卷自首至尾全部抹掉,称为“红勒帛”,并在卷上大批“谬”字,张榜示众。后经查验,该举人果然就是刘几。嘉祐四年,欧阳修又担任殿试考官,而刘几已更名为刘辉,也参加该科考试。欧阳修发誓说:“除恶务本,这次定要痛斥轻薄举子,以除文章之害。”当时殿试赋题是《尧舜之性赋》。有一举子在试卷中论道:“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欧阳修看到后说:“我终于抓住刘几了。”当即将该卷黜落。又看到一份试卷论道:“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句时,不禁大为赞赏,将其擢置第一名。待到唱名时,才知道作者叫刘辉。有认识刘辉者对欧阳修说:“此人就是刘几,现在已改名了。”欧阳修听罢,不禁愕然。
刘辉后历官大理评事,签书建康(南京)军判官。其祖母去世,他请求辞去官职,归家主持丧礼。当时,他家有几个叔父,而他却以嫡孙承重服,在宋朝开国以来为第一人。在守丧期间,他怜悯同族中贫寒者,慷慨变卖自家的田产予以接济,并结庐以迎纳远方来向他求学之士子。县大夫将其乡更名为“羡荣社”,为其学馆取名“义荣斋”其祖母丧期未满,他即卒去,人们皆为之惋惜。著作有《东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