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控感的概念
渴了,拿杯子接水喝解渴;想玩水,拿杯子接水玩、去浴室打开花洒喷水;饿了,用勺子将饭菜大口的送往嘴里。我们在需要或欲望的推动下,以意志支配动作行为,达成愿望、满足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需要为动力,通过自主意志努力和动作行为,对满足需要的对象物及满足需要的动作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行为操控。与此同时,我们相应地会有一种“一切尽在我的把握、掌控之中”的内在体验和心理状态。这叫做“控制感”或“掌控感”。
2.掌控感的重要性
《自驱力成长》一书中写到“自己说了算”(掌控感)的感受,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才是主动进步的源泉,才是跌倒了能爬起来的动力。
如婴儿一哭,立刻就能得到妈妈的共情回应,婴儿通过哭的行为,掌控了妈妈,兑现和满足了婴儿的自恋需求;并在反复的验证过程中获得安全感、充满安全感从而放心的去观察和探索更广的世界。
如果人无法控制他人,却受到他人的压迫和控制时,就沦为了被他人控制的对象,会变成受压迫者,这时,控制感下降,安全感也随之降低,内心缺少价值感,缺少自信和生活热情,缺少意志的自由和自主感,全能感、幸福感和权力感都会下降到较低的水平。
当控制欲很强、控制力却又不足时,往往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缺少有效的行为应对,往往是苦苦挣扎,屡战屡败,控制感下降,自信心、全能感和幸福感、价值感和权力感等都会随之降低。
3.儿童如何获得掌控感
(1)观察发展需求,给予支持
婴儿发出爱吃手的信号,家长保证其手部的清洁度,支持孩子的这一行为,婴儿获得吃手的掌控感,通过吃手认识了的这一身体部位,在练习中越来越能准确的将手放进嘴里,增强了力量感。
(2)尊重孩子,提供环境给予支持
孩子喜欢丢石头,带孩子去开阔的地方,让孩子尽情丢,孩子通过对想丢石头就丢石头的掌控,感知到石头有大有小、有黑有黄,学习到了用不同力度丢出的石头距离不一样、打在水里激起的浪花不一样……。
(3)支持孩子的游戏,提供游戏的空间。
威廉·布莱克说:儿童的游戏与老人的理智是他们在各自季节收获的果实。通过游戏,孩子能获得掌控感,发展自尊:成人玩为消遣,孩子玩是为了进入新的掌控阶段。
去孩子通过扮演奥特曼、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他们给我自我暂时性的胜利,自己主导着,服从着自己;通过发起游戏信号,得到回应,使游戏开启,知道自己是被关注的、有价值,能主导别人的。
(4)培养规律的生活
早睡早起,早起洗脸刷牙吃早餐,睡前阅读的习惯,这种规律孩子一旦掌握,知道接下来会去哪里做什么事的掌控感,会给孩子带来身心的稳定感。
4.写在最后
见到太多父母“越界”的剥夺着孩子的掌控感,急着让孩子掌握这个,快点学会那个,父母越急,孩子就越不急!
放手让孩子成长,但不意味着不管,而是在孩子的体验过程中,帮助孩子预知自己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孩子在体验中拥有掌控感,终将会通过掌控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