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智国进谏
背景:智宣子去世,智瑶即智襄子继位。同时作为当政大夫,统治晋国。
一天智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宴饮,智瑶戏弄韩康子和他的家臣。
智国:你得罪了人,要小心呀。
智瑶:我没找别人麻烦就算了,别人还敢找我麻烦。
智国:小心没大错呀,蚁多还咬死象呢。
智瑶不听。
【原文】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译文】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也就是智瑶)当政,他与韩家族长韩康子(韩虎)、魏家族长魏桓子(魏驹)在蓝台聚餐。智瑶在席间戏弄了韩虎,又侮辱韩家的家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到这件事之后,就警告智瑶:“主公您不提防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智瑶说:“来不来灾难我说了算。我不给他们灾祸,已经算好的了,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又说:“不是这样的。《夏书》中说:‘一个人常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在明处,不能因为看不见就不去提防。’君子会谨慎细致地处理小事,所以才能避免出现大祸。现在主公您在一次宴会上就公开让人家的主君韩虎和臣相段规受到侮辱,而又感觉没事,不加以防备,还说他们不敢兴风作浪。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连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更何况是那么大一股势力的老大和助手呢!”智瑶不听。
01屁股决定脑袋
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智国说的话有道理,认为不应该得罪对方。
可是我们也要看当时的情况,四大家族已经刀兵相向,仅仅维持着表面的和平,那么这些表面文章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智国的观点根本没有触及核心问题,只是在表面上盖上遮羞布。
而智瑶对韩康子的戏弄,只能说弊远大于利。若是智瑶能够狠下心来,直接将人杀了,反而一了百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然这样做的后果也很严重,首先可能会导致韩康子、魏桓子势力的疯狂报复。更严重的很有可能会导致后面的人效仿。君不见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后,唐朝300年时间,七次政变,伴随着极大地流血和牺牲。
当然,若是智伯真是这么想的就好了,可是事实上不是。
02事与愿违
根据网上查到的资料,当时智族最强,赵族次之,韩魏最弱。
那么这场宴饮我认为目的就像是大哥和小弟交流情感,而没有的赵族族长,就是大家需要孤立的对象。在后面智瑶攻打赵族的时候,韩魏两家也一起上阵,说明当时这三家是有着表面上的和平的,
但是在这次宴饮中,智瑶羞辱了韩康子,而魏桓子虽然没有被羞辱,但是唇亡齿寒。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就是这次宴饮让两家逐渐走到了一起。(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其间亲密可见一斑。
当然这次蓝台宴饮埋下的祸根不止如此。
1、智伯失去智国信任。
虽然我上文所说可能是智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所想不一样。但是,即便是这样,对于衷心为自己考虑的大臣也不能用不听就打发了。
即便是不认同臣子的想法,那么也应该和臣子说:这件事我有自己的考量,但是原因不方便说,你的意见我也明白了,知道你是为了我考虑,你这样做是很好的。然后再赏赐点东西。这样必然不会给臣子留下刚愎自用的印象,进而影响臣子跟随的信心。
智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智国即便不像智果一样出走,也会对智瑶所有的事听之任之。
更严重的是可能会有更多的臣子因为类似的原因和智瑶离心,那么智瑶就真的成为孤家寡人了。
2、智伯刚愎自用的本性被魏韩两家看清。
在后面智伯向其余三家索取土地与人口的时候,段规就直言:智瑶刚愎自用,可用捧杀的计策对付。这刚愎自用的结论说不定就是在蓝台宴饮中得出的。
四个世家相互倾轧,无时无刻不在相互揣摩,研究对手。而就这一件事就将己方的弱点暴露无遗,实在令人感慨。而智瑶失败的结果似乎也就注定了。
03古为今用
根据这件事,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做领导,做人的道理。
做领导:
1、不可打击下属的上进心。拥有上进心的下属实属难得,优秀的领导善于引导下属,对于下属做得好的地方表扬,做得不好的地方批评。长此以往,下属会越来越优秀,给领导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大,公司在优秀人才的建设下也会越来越强大,这也是相互成就的过程。
2、不可让下属将自己看透。下属将领导看透之后就会丧失敬畏心,那么对于领导安排的事情就不会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去执行,长此以往对于员工自身能力发展,领导决策实施,与公司发展都有危害。
做人:
1、不要轻易得罪人。因为得罪人必然招致报复,且会让路越走越窄,还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得罪大人物,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结局。
2、得罪人之后就要小心防范。既然已经得罪人了,那么要么小心挽回,该认错认错,该道歉道歉,但若是无法挽回,那么就要小心别人背后插刀了。
3、不要小看别人的报复。再小的人物若是豁出命来报复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若是最终导致同归于尽的局面,那么瓦罐损失大还是瓷器损失大。为了避免这种结局,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将苗头扼杀在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