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为什么把这部电影定位成喜剧,我一点一点都不觉得好笑,反而心里很堵。看了看豆瓣的评论区觉得好像没有人看懂这部电影真正表达了什么,或者说没有人能准确表达我的感受。评分7.8,太低了,8.5左右可以接受。
我读书少语言匮乏,表达不出我的心情,只想说片子里每个人的死都不是编剧的恶意,小镇里每个人看似的那点不正常都不是荒诞,都不是为了搞笑。这种感觉跟我看雪莉杰克逊的小说很像,表面正常平静的环境却充满着诡异,读着读着让人脊背一阵阵发冷。看《裁缝》的时候也是,那些搞笑的镜头每次都让我有种莫名的恐惧和不安。
这些故事唤醒了我童年时代最原始的恐惧。 ——詹姆斯·希尔顿评价雪莉·杰克逊的小说集《摸彩》
不会一直平静的,总会有事情发生的,总会有爆发的那一天。
电影好像一直在这样暗示我。
爆发的导火索,不一定是缇莉的归来,也不一定是泰迪的死亡,它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小镇一定会灭亡,但不一定是以哪种方式,电影的方式是缇莉的报复,是那场大火。
电影里的每一个现象,每个人奇怪的状态,都有含义。什么含义?我不知道。这都是我单纯的一种感觉。打得百发百中的高尔夫球,镇长儿子小时候玩的残忍的顶人游戏,都令我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我无法形容。
镇长儿子的死,泰迪的死,母亲的死,药剂师老头的死,到最后镇长的死,表面看起来是缇莉不幸的开始,爱情与亲情的失去,到最后大快人心的复仇。可这一切似乎来的快,去的也快。缇莉不懂自己为什么莫名其妙的被送走,记忆中只有那个可怕又模糊的下午。在异国他乡流浪多年后回到小镇,与泰迪相爱,与母亲相认,没过多久泰迪跳进高粱堆淹死,母亲中风去世。变化之快连缇莉都无法接受,几乎崩溃,A站的弹幕大军也纷纷吐槽编剧狗血。随后复仇正式开始,坏人都得到了惩罚,最后一场大火更是把小镇烧得一干二净什么都不剩下,只有缇莉坚定的身影,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可是这发生的一切,都是在缇莉归来之后,直到她放火烧小镇之前的这一段时间,似乎也就是不到半年的光景。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缇莉母女给药剂师妻子的大麻蛋糕,老太太很喜欢吃,一直到电影最后还剩下一点没吃完,说明这之间隔得时间并不长。
所以,这么多的变故,好像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爱情,亲情,生死,大火。这些可以改变缇莉的人生的大事,竟然都发生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如果我们自己是缇莉,会不会产生这样的怀疑:
这都是真的吗?
短暂的爱情,短暂的亲情,短暂的复仇,短暂的让人难以置信,那么,是否它们原本就是不存在的?
或许有人说,多年前镇长儿子的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可在缇莉回到小镇之前,小男孩撞墙而死的那段记忆对她来说是缺失的,是泰迪听了巴尼的疯话以后,帮助缇莉回忆起来的。换句话说,如果缇莉不回小镇,那么这段记忆对她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到了最后,缇莉放火烧了小镇,什么都没有了。流言没有了,误解没有了,歧视没有了,独裁没有了。缇莉搭上远去的火车,乘务员看着小镇上空的滚滚浓烟对缇莉说,好像什么地方着火了,他们在烧垃圾吗?
原来那就是一堆垃圾而已。
很多人说缇莉放的那把火是终于完成了复仇,甚至应该把镇上的人也都烧死。缇莉在火车上说,你是没见过那些垃圾,讽刺了刁民们丑陋的内心,我不否认,这应该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一种意思。但也有好多人在意缇莉犯了纵火重罪会被判刑这件事,这个我也不否认。但你认为编剧没有想到吗?他想到了,但他不会提,因为这部电影没必要再把这块拍出来。电影就想借小镇失火告诉观众,这个镇子消失了,它不复存在了,而不是缇莉纵火把镇子烧了。甚至我认为把它设计成一场天灾让小镇消失也是可以的,因为最后坏人们的死和缇莉都没有直接关系。她只是让镇长太太知道了真相,镇长太太受到巨大的刺激而杀了镇长,药剂师的妻子因为吃了太多的大麻蛋糕,没能及时挡住不能自己停下的丈夫,结果丈夫掉进河里淹死了。至于多年前镇长儿子的死也是他自作孽,与缇莉没有关系,反而是他从小处处欺辱缇莉。自始至终,缇莉都是受害者,而最终所有坏人的死,也都是他们咎由自取,可以说坏人没有好下场,结果最后反倒是缇莉纵火把小镇给烧了,自己也成了罪犯,倒不如天灾来的合理。不过电影这么设计,或许只是为了突出一下女主角,让缇莉再帅一把,作为这么多年被欺压的反抗吧。
说实在的,我没看懂这部电影,换句话说我不认为这部电影仅仅表达了人性丑陋,流言逼死人这样的主题,总觉得还有一些我说不出来的东西。
以上所有也可以看作我自己的脑洞。反正我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的感受就是,诡异,诡异,诡异。
还有不得不说,凯特温斯莱特演的太好太好太好了,不是一般的好!
其实这部片子看做Kate的个人show也不过分
写的这么烂居然还通过了首页投稿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