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一个已经当妈的朋友跟我倒苦水,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她的孩子变得越来越爱哭,有时是因为没给他买喜欢吃的零食,有时是因为和小区里的小朋友玩的时候产生一点小摩擦,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就要哭,而且一哭起来就没完没了。朋友说,我每天下班回来已经很累了,孩子再一哭,怎么哄也哄不好,顿时心里就毛躁起来,有时候控制不住就会吓唬他,再哭就要打屁股了,但也无济于事,孩子哭得更凶。
朋友的这种情况,应该很多妈妈都遇到过。我们大人习惯性地认为孩子哭就是不好的事,所以只要孩子一哭就会想尽办法哄他,哄得方式也各种各样,励志型的:“宝宝不哭了,好孩子都不爱哭的”,或者利诱型的:"宝宝别哭了,你不哭妈妈就给你买玩具“,还有一种是恐吓型的:”不许哭了,再哭我就要揍你了!”但往往都适得其反,孩子像是没听见一样,继续哭闹不休,大人在旁边焦心烦躁却又束手无策。
其实很多父母都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哭是负面情绪,所以只要孩子一哭,就希望能尽快消除这种情绪。
其实孩子哭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我身边有一个这样的案例,邻居家的小姐姐,小时候特别爱哭,听她妈妈说,她小时候哭起来都是仰着头闭着眼睛使劲嚎的,大人问她为什么哭,她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哭,就是想哭”,常常弄得大人哭笑不得,后来形成习惯了,家里人就不管她了,她哭就随她去,反正哭累了她自己就停了。因为“哭功”了得,在周围的几个村子里都出名了,只要提到谁谁家的女儿,大家就会说“哦,那个爱哭的孩子啊!”可也因缘际会,就因为她爱哭,嗓子倒练得好,九岁就被选拔进了戏剧团,后来因为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成了团里的台柱子,她妈妈常打趣道:都是哭出来的本事。
这个例子虽然有些戏谑,但也确实从某个角度说明,孩子哭并不是一件坏事。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哪种情绪,其实都是我们的大脑传达给我们的信号。比如焦虑,是提醒我们正在为之焦虑着的事情很难处理,需要我们认真谨慎对待。比如恐惧,是告诉我们可能我们即将面对危险,最好快点远离。这些负面的情绪其实都是为了保护我们而产生的,那同样,哭泣,也是我们宣泄内心负面情绪的一个途径。我们大人也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心里积压着什么不愉快的事,哭出来,就会好受很多。尽管哭并没有对事情本身产生多大的帮助,但是它让我们负面的情绪有了宣泄的通道,就如同水沟将洪水排掉。
孩子的大脑处于发育期,他们的表达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也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像大人一样有更多的宣泄渠道,大人不开心了可以去唱K,去喝酒,去跳舞,去聊天,而孩子只有哭这一种形式表达他的情绪,而许多的家长并不知道这一点,往往自己主动去把孩子宣泄的渠道堵死,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哭是一件坏事,要远离它”,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就会变得不懂情绪的表达,有些甚至会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
许多家长不允许孩子哭,多半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怕孩子形成惯性,以后只要跟家长提要求就用“哭”招来要挟。
2、父母本身对哭闹有排斥心理,孩子一哭自己就难受,为了回避这种难受,强迫孩子要“坚强”。
怕孩子形成惯性思维的,一定是自己坚持不住原则的。比如现在夏天孩子都爱吃冰淇淋,但大人会担心吃了凉的孩子会闹肚子或者感冒,就不给孩子吃,可一旦孩子闹起来,周围的人再煽动两句:“就吃一个不会有事的,看孩子哭得多可怜!”这时候父母就软下来了,一半是心疼孩子,一半是面子挂不住。孩子有了这样的经验以后,就会认为只要哭就会让父母制定的原则变成没原则,于是只要碰到这样的情况他就用哭这一招来要挟大人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这时候大人都不能坚持住原则,往往就让孩子有了爱哭的惯性。所以说到底,是大人制定的原则是否是“伪原则”,以及真原则能否坚守。诸如孩子去海边玩还给穿鞋子袜子,不让玩沙子不让玩水怕衣服脏了湿了这样的原则,就没有设定的必要,因为这是大人自己给孩子上的枷锁,限制住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而像那些不允许孩子玩水、火、电的硬原则,就坚决不能妥协,并且只要孩子触碰了原则界限,就要对他进行严肃的教育。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难讲道理,只要你用尊重的态度跟他沟通,让他感受到你的尊重和诚意,即便他暂时还不懂你讲的道理,但一定会遵照你的嘱咐执行。
而第二种对孩子哭闹有排斥心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无法解决孩子哭闹的问题,无能为力让他们感觉愤怒,为了平息这种愤怒,常常就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阻止孩子哭,或是教育孩子要坚强,这种方式,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是大人的一种自私心理。
有时候,不妨允许孩子哭一会儿,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也有宣泄的出口,毕竟,对于大人来说,不能吃一颗糖根本算不得一件事,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这足够让他伤心欲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