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千万气象,山高水长。白鹤从清流里飞起,越飞越高,天还是天,水还是水,江山美得像画一样。看着这样的山河,不必登仙,一个人的胸怀也可以无边宽广,不生羽翼,也可以无限自由。
以上是《鹤唳华亭》中皇太子萧定权和陆中丞之女陆文昔画屏定情之时,陆文昔所说的话。画屏上的画,是一副蜀地山河图,清澈,唯美。画面中,白鹤当空,翱翔天外。但缺憾处显而易见,此乃单鹤,而非双鹤。
由此可以预见,二人情感的一路波折,直至最终仍是“可待”。
在《鹤唳华亭》剧情之始,陆文昔面对那片山河与画作中的白鹤曾说:“唳清响于丹墀,舞飞于金阁。鹤,实为猛禽,可以博鹰。”此典故出自鲍照的《舞鹤赋》,这篇赋文讲述的是一只仙鹤降落凡间,最终被圈养,终生不得自由的悲剧故事。
而此剧以此话开篇,也正是预示着皇太子萧定权一生坎坷,为家国天下孤身犯险,最终背负千古骂名孤独死去的悲剧命运。
不过,虽然该剧中心人物,无论是萧定权还是陆文昔,无不时常处于悲戚之中,但是,剧中人与人的情谊却时刻温暖人心。特别是萧定权的赤子之心,以此为轴,他的家国情怀、君臣父子、夫妻手足,以及那“可待”的爱情之线,贯穿始终,感人肺腑。
1、儒家风骨,君子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臣父子”,出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在《鹤唳华亭》里,皇太子萧定权自幼受教于卢世瑜的儒家思想,君臣父子、人伦五常在他心里根深蒂固。而,现实却恰恰让他在君臣父子的矛盾中一再沦陷。
萧定权始终都努力做好。他想做一个像样的臣子,像样的儿子。然而却架不住觊觎者的频频作梗,以及由此引发的君父的猜忌、权衡取舍。
有时候,看似是他与齐王的交锋,却总能弯弯绕绕到他和君父的冲突里。对待君王,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待父亲更是。他既敬他,又怕他。敬他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君父,怕他则是他对他的拒之千里,以及频频从他口中说出的“失望”二字。
相比较做一个好臣子,太子更愿意做一个好儿子。这个理应受万千宠爱的人中之鹤,自幼就是自卑的。他无数次想同父亲亲近,却无奈那横亘在他与父亲之间的无形的墙,他眼睁睁地看着父亲教大哥点茶,眼中全然没有他的存在。
其实,很明显,他和大哥齐王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太子首先是皇上的臣子,然后才是爹爹的儿子;而大哥首先是爹爹的儿子,然后才是皇上的臣子。所以,在同齐王的较量中,最后败下阵来的,多是他。再加上,一直以来舅舅顾思林手握重兵对皇上造成的威胁,所以,太子在家人中间的形单影只,是自出生就注定了的。
对于太子而言,过去失去的太多,所以,对自己剩下的东西就太想留住,太过执着。可是越想留住的东西,就越容易失去,到了失去的时候,也会越狼狈,越难看。
其实,太子想留住的除了老师、舅舅、表哥、太子妃、顾内人外,还有一人,那便是他的爹爹。从某个层面来讲,正是因为母亲和妹妹的相继离世,而爹爹对他一再疏离,才让他过分看重亲情之外的情意。
自古忠孝两难全。太子在兼顾忠孝的路途上艰难行进,顾此失彼。皇上曾对太子推心置腹,说他做得够好。只不过他把忠给了皇上,把孝给了老师和舅舅。
可是,皇上怎么不就自我反省,难道不是他亲手把太子“推”出,“拱手相让”?自我不反省,却吃些无名醋,着实可恨呐!好在,后来皇上也终于认识到,太子才是唯一一个像他的儿子。
但无论如何,皇太子萧定权的结局是悲剧的。这世上,有君子,亦有小人。卢世瑜曾教导太子说——
君子行路,不但要提防小人对自己的伤害,更要提防的是,和小人对抗之时,自己对自己的伤害,所以道比术要难得多。我说的这些道理,殿下总有一天会明白,道理全听,举步维艰,道理不听,死路一条。
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不易,有所不为亦难。卢世瑜这话,充分说明,行君子之道,难矣!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君子之道约束着的始终都是君子。比如卢世瑜,萧定权。他们不但身体力行君子之道,而且最终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无疑,他们师生二人,是封建道德约束下的牺牲品。
2、理想主义的“大义之气”:为老师孤注一掷,为天下孤身犯险
没有理由也会相信,没有力量也要保护的人,阁下难道没有吗?
在《鹤唳华亭》中,虽然皇太子萧定权经常处于两难的境地,腹背受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孤军作战。其实,在他身边一直有两股力量存在。一是以卢世瑜为中心的主持正义的忠臣团体,一是在前线为国效忠手握兵权的舅舅和表兄。
然而,正是皇太子的这两股力量成为皇上的心腹之患,每每以此来挟制太子。有时候,与其说卢世瑜和顾思林是皇太子的拥护者和守护人,倒不如说他们是皇太子不惜一切想要保护的人。而,事实上,在皇上面前皇太子的力量又微乎其微。
剧中,萧定权曾先后两次面临两难抉择。
首先廷试案。卢尚书冒死进谏、陆英父子入狱。二者都是为太子尽忠,皇上却让太子在其中做出选择。太子为了情,放弃了正义。给了老师谥号,牺牲了陆英父子。
在这里,他为了卢尚书的千古名誉孤注一掷。十五年的师生情,以死换取太子位。他不能让老师死后还背负一个“谬”字,所以,他孤注一掷,以陆家满门性命来换取恩师一世清名。虽后来以娶太子妃为缓兵之计,但也没能免了陆英父子的杀身之祸。可谓谬矣。
然后是童谣案。直接关乎舅舅安危,太子起初想用陆英父子惨遭陷害的真相,换舅舅安全,却被陆文昔挽回。之后,在舅舅的决策中,他知道自己得在百姓和皇位之间做出抉择。
舅舅说,一将功成万骨枯。
太子说,你说的骨,是我的民。
在这里,太子为天下孤身犯险,终于选对一次。君臣之礼,家国情怀,占了上风。他说,他姓萧,不姓顾。他说,他知道父子君臣是五伦之首。
在儒家思想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由于皇太子萧定权受这种思想腐蚀太深,即使皇上无论对他还是对舅舅,都没有以礼相待,但他仍选择让舅舅以忠报君。
这里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大义之气”。萧定权的两次人生抉择,看起来是第一次错了,第二次对了。细想起来,其实又无所谓绝对的对与错。说到人情,太子的选择取舍是对的。但论及功业,太子的举动又未必不是将自己引向绝路。毕竟,自古以来,柔弱者无以成大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只能是当权者拿来约束臣民。而一介儒生,无以成君王。
3、“可待”之情:相濡以沫,只是佳事;相忘于江湖,才是幸事
“可待”的意思,不应该是可待追忆,而是,请你,再等等我。
在《鹤唳华亭》中,陆文昔与萧定权在画屏定情之后,相约去大相国寺会面,却被家父及时拦下。而陆英的反对还不是最主要的,由于陆英和李明安的交情深厚,皇上更不愿意让太子和陆家结亲。
后来,廷试案发生,陆文昔父兄入狱,他们之间的情意颇费几番周折后,终以太子的断然和无情画上句点。从此萧郎是路人。
不过,既然皇太子曾在陆中承府上许下这段“可待”之情,所以,它也就不会断得这么干净利落。
后来陆文昔为了父兄化身东宫女官来到太子身边,她和太子的感情也一度遭到各种不测和考验。由于她的机智勇敢,身份不明,太子对她既怀疑又爱恋,中间发生了那么多事,当太子终于知道眼前这个饱受他的猜忌和折磨的顾内人,即是自己深爱着的陆家之女时,竟无言以对。
其实,早在陆文昔还是顾内人时,太子就对她爱慕有加,并且慢慢明白了顾内人家父所说的那句话:相濡以沫,只是佳事,相忘于江湖,才是幸事。
只可惜,命中注定的缘分任谁都无法隔断。只可惜,顾内人是眼睁睁地看着太子对陆文昔一再辜负和抛弃。直到最后太子入狱,她看到当年被自己扔掉的画一直都被太子珍藏着,方才明白太子一直以来对她的真心。
望,可望之事;待,可待之人。
太子认定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他觉得他和陆文昔之间还存有希望,更以为陆文昔一直都在等着他。殊不知,两人再次相见,却是陷入这番不堪之境。
我,不会道歉,无法原谅,道歉何用。
我也不会补偿,那么多事,怎么补偿?
我更不会后悔,事到如今,追悔不起。
真是可怜啊!对于萧定权而言,强者变弱。他的悔无以言表,万念俱灰之时,真想一死了之。
而对于陆文昔,却是弱者变强,她的强,几乎有点悲壮的感觉。但一路走来,太子的每一步她都看在眼里,她又怎会怪他?虽然太子曾给她带来那么多的伤害,但谁又能说她不明白他的苦衷、隐忍和艰难?
到这里,好心的观众都希望他们苦尽甘来,然而,大团圆的美满结局有时是不符现实的。剧中故事结尾处,陆文昔身怀八个月的身孕自己摘画:现在,我已没有后顾之忧,可以陪着殿下一起。这次,算是殿下失信了………
由此可见,虽然结局处现出了二人在曼妙山水间相拥的画面,但那却更像是虚幻的。他们的感情,仍是“可待”之情。
结语:
“华亭鹤唳”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馋,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表怀念、怀旧之意。亦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
所以说,无论是从题目还是剧情来说,这部剧都是一部悲剧。当然在雪满梁园的小说中,初衷亦是如此。书中,太子收付兵权,交于国家,在狱中自杀身亡。而陆文昔也在生下皇子后随他而去。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在该剧中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情意。是皇太子对家人、亲人、爱人的情意。皇太子自幼失去太多,所以对自己剩下的东西舍命挽留。可当这一切一一离他而去,他自己也没有活下去的必要了。
萧定权为正义、为真情而死,剧中的人情之美却留了下来。这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利弊可以权衡,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不能。
书中故事源于生活,生活,也应该汲取故事中的精髓。取其之长,为己所用。而,就一部作品而言,除了娱乐,教化之功用才是最终决定其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