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当他的精神愉悦,没有压力包袱,身体不疲累的时候,怎么都好,所有的难事在他眼里可能都不是事,会用积极地心态想办法解决。但是反之,则就没有那么顺畅了。困难好像看起来更难好像也无力解决什么,于是就貌似更忧郁了。
心理治疗领域有一种很著名的疗法,叫作“森田疗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带着问题生存,为所当为。意思是,一个人不要纠结于自己的问题,只把它当做生存的常态,转而专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种曲线救国的改变方式最大的好处是,防止我们看问题本身,而忘了问题以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接纳自我的真谛。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吗?可能有关系可能也没有关系,是我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调整改变的吗?比如我们始终无法预估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也永远无法完全做到对方心里去,想要改变不断调整自己去适应对方,也有一个度吧。直到看到陈海贤老师发在知识城邦的一个锦囊。也应对了一些我此刻的心情,当然也给了我一些开解,记录一下,纾解一下情绪。
被误解就是表达者的宿命。在公共空间,只要有表达,就会被误解。尤其是那些能激起别人情绪的事。
很多时候,读者读的不是你写的东西,而是借着你写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想法,说自己想说的。这样就不构成一种对话,而是自说自话。
很多时候,读者看到的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他们自己头脑中的影子。
就算有误解,还是要表达。因为你说的东西,不是说给所有人听的,而是说给有些人听的。
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所以你的表达也都一定是偏见。
承认所有的表达都是一种偏见,这样你才能既不会因为它是一种偏见而羞于表达,也不会因为它是你的想法,而把它当作一种“一定如此”的真理来捍卫。
这段思考到底在表达什么?我最想说的其实是:
有些时候,我们能够把事情变得“轻”一点。当一件事情变“轻”了,我们就能请求和拒绝,表达想法和处理分歧。
还有今天的樊登听书也是让我获得安慰的,樊登因为李小萌的新书《你好,小孩》,对话李小萌,里面提到,当一路的风尘仆仆之后,你拍拍自己的胳膊对自己说,这一路走来你也不容易。
在我之前四十多年的人生中,我觉得我都是在期待外界给我什么,我的稳定感、安全感、给我的肯定,都希望外界给我,从机构到父母,到生命中的男人。在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对自己的安慰才是最有质量的。我看见我自己了,我抚慰了我自己。
什么时候内心才能强大到这种程度?需要做好哪些内心建设?还需要一点点慢慢体会。但无论怎样,要考虑从自身获得这种自我抚慰的感觉,可以不必等着别人对你的认可,等着别人看到你的光和热以及能量。
今天是48岁的生日,遇上一些烦恼的事,当借助读书来排解时,做了一些思考,感觉好多了。今天还给自己报了孵化营,算是送给自己的礼物,却意外收获了写作群战友们的生日祝福,也是一件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