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狂欢文化,年轻不是透支的资本
2021年1月2日,《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孙侨潞跨年夜因喝酒疑因心梗猝死。当日下午,《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deer孙侨潞 妈妈发文证实女儿去世消息,年仅25岁。该新闻事件再次引发了网友们对年轻人心梗猝死问题、饮酒过度话题的讨论。(澎湃新闻2021年1月2日报道)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但过度疯狂并不可取。近年来“狂欢文化”崛起,在生活高压的“摧残”下,各种节假日成为了人们宣泄情绪的渠道,而情绪宣泄下失控的部分年轻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给家人也带来了承重的打击。我国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收放自如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而狂欢则是一种极端,年轻并不是透支自己的资本。
首先,狂欢文化的崛起,究其原因有以下因素:第一,是忙碌的生活使得人们平日缺少“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每逢节假日就开启个人的狂欢,如玩游戏就要玩个通宵、喝酒就要喝个畅快,即狂欢的落脚点,是精神释放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对时间的报复性补偿;第二,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问题,狂欢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灵魂空虚和寂寞的群体,如《酗酒:临床与实验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庆祝活动和应对压力是喝醉酒的主要原因;最后,是网络营销的不良导向,近年来各种资本大力营销各种“狂欢节”,实则是为获利而非为广大网友着想:购物狂欢节,让许多人一次性把钱花光,丢掉生活品质,无奈打趣自己“吃不上饭”;减肥狂欢节,“A4腰,筷子腿,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每一个词都包含着满满的恶意,每一个词都掀起全民狂欢的热潮,减肥在营销下甚至也被妖魔化。狂欢文化的负面效应越发突出,需要官方予以重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因而警惕并克制狂欢文化,需要从根源解决问题。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2019年我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其中指出18岁到30岁的成年阶段是心理压力上升的快速期,这种情绪外在往往表现为忧郁、情绪失衡、逃避行为等,而这种状态往往就容易被“狂欢文化”误导,走入极端放纵。为此,相关部门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引导大众正视个人心理健康问题;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如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等,多管齐下遏制狂欢文化的泛滥。
同时,网络资本对于“狂欢”的极端营销行为需要加以遏制。人们渴望狂欢,但部分无良的商家巴不得“天天狂欢”,因为狂欢文化是失控的,是以花钱作为条件的。事实上,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重要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透支。身体健康和物质狂欢孰轻孰重,相信年轻人在一个个痛心的案例面前已经开始警惕。
“没有一个通宵达旦的快乐,能比得上身体的舒适”,健康至上面前,娱乐至上不值一提。凡事物极必反,狂欢的本心往往与结果背道而驰,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享受更多快乐的时光,年轻从来不是透支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