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对历史颇感兴趣,胡乱读些历史书籍故事,属于兴之所至那种,很不系统。
有时候沉浸其中,也不在意是严谨的史实还是小说演绎,都不自觉一概当做历史来读。实际上,真正去追究历史原貌,需要一辈子皓首穷经地苦苦专研求证,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纵横比较,去伪存真。
即便如此,也很难还历史以原貌。就拿被称为“史学双璧 ”的《史记》和《资治通鉴》来说,其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记述也是出入很大,莫衷一是。
这并不奇怪,虽然司马迁、司马光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不是现场报道,自然要受到所能涉猎的资料文献的制约,张冠李戴、错误疏漏在所难免。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颠覆历史认知的事件不断上演。
前段时间读了一篇文章,就使我大吃一惊。
大家知道,张仪、苏秦的合纵连横斗法,是战国时期最精彩纷呈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出自史记中的《史记·苏秦列传》,够权威的吧。
但根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推算考证 ,似乎苏秦的活动年代晚于张仪。如果这个结论成立 ,那么合纵连横那段历史就会被完全颠覆,这几乎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这怪不得司马氏,不管是司马迁还是司马光,这本出土资料他们都无缘看到。
最近在看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三卷本,洋洋洒洒500万言 ,这还是缩写本,完整版听说是六卷近千万字。孙皓晖先生对战国历史研究的精深,自然不自然就会使人当做历史来读,虽然明明知道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小说。
这常常引起我们学习历史的困惑,究竟我们读到的历史是真的吗?为什么《三国演义》那么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而《三国志》对于我们吃瓜群众来说无关紧要哪?
熊逸老师曾说过,我们读历史,除了要有历史意识之外,还应该有一个观念史的意识。
我理解,历史上的事实,和对事实意义的解读,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历史事件被不断地重新表达,历史观也会被不断重新构建。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在特定得观念框架内来理解历史的。
因而,我们业余爱好者读历史,保持一定的事实警惕是有必要的,但大可不必忧心忡忡,我们更要看重的是历史给我们的借鉴和启示,把史实的探究就交给专业人士吧。
各个时期对历史的解读,本身不也是历史吗?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等历史小白也敢谈历史,甚至写写历史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