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亲密关系全面技巧》
作者:李中莹
第二部分
亲密爱人,从不完美走向无限美好
人的心理需要充分成长
现代的人,往往生理上已经成熟,心理却仍停留在孩童阶段,没有真正的成长,成熟。但心理未曾充分成长的人,也需要结婚生子。他们做了父母以后,难以用成熟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也难以得到充分成长。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成长与未曾成长的主要分别在于:成长了的人能够照顾自己,照顾别人;而未曾成长的人则需要别人的照顾。
成长不是瞬间的变化,是一个过程,需要培养出独立的思考,决策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累成功或失败的成长经验。
但是生活中,常常是岳父对未来女婿说:“我的女儿自小变顽皮任性,你需要迁就她。现在见你对她这么好,我也就放心把她交给你了”。这不就是托付心理吗?可这个女儿可能一年后便要当妈妈,开始抚育下一代,她怎么可能会在婚后便马上成长,很好的教育孩子呢?
而男孩子的成长过程也跟女孩子并没什么不同,唯一可能不同的是,他必须拍着胸脯承担:“岳父大人,你放心好了,我会好好的照顾她”。但事实上,可能他比太太更怕事,更不愿面对挑战,也不愿承担责任。
森林里的土著人,在成长中得到充分训练和培养的话,当遇到失败,他们会沮丧一会,然后站起来,做下一次尝试,因为家中亲人还在等他把食物带回去。
可是今天有多少成年人在抱怨吵闹,而不愿站起来再尝试?这种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还是感情关系里,总是抱怨对方,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命运,自己则充满无力感。
以为只要努力赚钱就万事大吉,只把金钱留给下一代的父母,也容易使孩子在“育婴箱”内成长,不能面对风雨。虽然衣食无忧,但是活得不快乐,结果就是“富不过三代”。
心理健康应具备36项心理素质,才可以成功做到照顾自己,保护家人,而且每天活得成功快乐。
没有充分成长,在恋爱婚姻中可能会出现问题
没有充分成长的人,还会保持小孩子的心态:不负责任,没有做该做的事,不能妥善的照顾自己,有问题出现时不是逃避就是找别人代解决,多抱怨,无力感重,人际关系欠佳……
这样的人,往往期望在婚姻中找到父母。
不少婚姻里,两人都没有充分成长,而每天都生活在争吵中。婚姻破裂分手时又感到痛苦,不愿放弃对方。他们内心有一个矛盾:这个伴侣不能继续,但是,我不能放弃爸妈!他们总是在迫不及待的找爸妈,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失望。
成长的五个阶段
社会学家埃克里.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共经历8个心智成长的阶段。而其中五个阶段应该在21岁前完成。
长大后的心理障碍,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很大的关系。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
- 0-1岁:信任与不信任
- 2-3岁:自主与羞愧
- 4-5岁:主动与内疚
- 6-11岁:勤勉与自卑
- 12-21岁: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1、0-1岁:信任与不信任
孩子需要的是:
肚饿——被喂食物
受惊——被拥抱
哭泣——被拥抱
如果上述需求得到了满足,孩子便会觉得自己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不能得到满足时,则可能出现:害怕被遗弃,拼命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需要别人照顾,不能信任任何人,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表现出偏执狂的倾向如暴饮暴食,过分需要别人夸奖。
2、2-3岁:自主与羞愧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如控制大小便),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尊重,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
若不能得到满足,则可能会出现:自卑,觉得自己没用及不可爱,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把自己塑造成必须依靠别人的人,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3、4-5岁:主动与内疚
孩子需要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发展出主动性。得到家长的支持,常常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他的情绪,发展出健康的好奇心。
若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发展出:害怕犯错,感到无助及内疚,只懂得安慰别人,回避风险,隐瞒错误,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不断去讨好别人。
4、6-11岁:勤勉与自卑
孩子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并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若未能得到满足则可能发展出:避免参与任何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凡事要求完美,经常拖延及耽搁,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5、12-21岁: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孩子需要找出怎样适应世界的方法,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界定自己对于异性的身份,界定自己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确定人生应怎样过,允许他探索自己的梦想及感觉,尝试新的想法,他会成长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若未能得满足,则可能发展出: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依靠感情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需要不断地谈恋爱,需要凭拥有的财物,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地位。
“健康心理”应具备的36项心理素质
1.思想态度
- 对所有的人事物都抱着“三赢”的态度:我好,你好,世界好
- 常怀着“我如何能做得更好”的态度
- 经常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
- 在困难中能够刻苦坚持
- 灵活
- 有创意,富于幽默感
2.学习提升
- 对很多的事物都有兴趣
- 有效地运用内感官
- 想掌握有关的学问和知识
- 多问“为什么”和“如何”
- 不满足于简单答案而想了解更多
- 有尝试的勇气,可以付诸行动
3.自我管理
- 自己可以做的,不假手于人
- 自己想要的自己去争取,创造
- 以自己能够照顾自己为荣
- 爱护和尊重自己
- 有效的时间管理
- 有效安排自己要做的事
4.人格发展
- 认识自己拥有和未有的能力
- 能够改变妨碍自己成长的信念
- 具备有效思维的能力
- 肯定自己拥有与别人一样的资格
- 尊重每一个人的界限
- 认识和珍惜自己能够做到的对世界的影响
5.情绪智能
- 明白情绪其实是来自本人的信念系统
- 接受自己的情绪
- 具有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 关心别人的感受
- 明白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
- 能够接受“失去”
6.人际沟通
- 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思
- 能够主动与人接触
- 接受跟自己不同的人
- 能够妥善处理别人的不当言行
- 能够面对公众说话
- 良好的谈判,辩论能力
这36信心理素质,任何人都不会天生就有,必须在成长过程中培育出来,会让我们无论什么环境,做什么工作,都能够活得更开心,更成功。
这些心理素质,都可以在家庭,学校,经由成年人引导而让孩子建立起来。
“家庭系统排列”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只有两类人际关系:
1.本人与父母的关系
2.本人与所有其他人的人际关系
给孩子最大的礼物,就是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很少的否定、批评,大量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对抗只有接纳和包容,没有吵架和打架,只有平静讨论,坚持和谐。
〈资格感缺失〉
我有资格活得轻松快乐吗?我有资格接受别人的爱吗?我有资格成功吗?而最基本的资格感就是生存的资格(我有资格活吗?)
资格感缺失是社会一个普遍现象。资格感的根本是与父母的连接。
与父母的连接缺失会导致力量不足。不敢尝试,不敢面对,或过分炫耀力量,或做出不负责任的承诺等,这些都是力量不足的表现。
与母亲的连接缺失则会产生“爱”的问题不能爱自己,不能爱别人,不能接受别人的爱,以及不在乎自己的形象等等。
一个人如果成长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跟父亲,母亲连接就踏进社会展开自己的人生,他就会不自觉地找适当的对象,把对父母的需求投射到这个对象身上。最常见的就是他企图在伴侣身上找爸爸妈妈,在婚姻关系里面,投射现象会让两个人的分手过程变得冗长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