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精英日课》分享了一篇文献,题为《贫困病》。观点是贫困的本质是生活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贫困带给的影响不仅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这种影响还可能遗传。
对此,我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我的公公。他是那种生活极其简朴的人,对用钱的苛刻可谓到了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买菜时,他会去超市而不是菜市场,因为超市的价格更便宜,常常因买回来的菜不够新鲜而受到婆婆的指责,然而他依旧我行我素。身上的衣服只要没穿破就没有换新的要求,对我们小辈动不动添置新衣感到不可理喻。每次我整理出的旧衣服(较好的通常会拿去旧衣捐赠),他必然要翻看,好几件先生穿的衣服他不舍得就拿了自己穿。婆婆常抱怨他出门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给他买新衣还要被数落,实在委屈得很。好在对我们小辈他会客气许多,即使觉得没必要也会勉为其难收下我们的好意。诸如此类的行为背后,是他小时候受过的穷,或许还有来自他母亲的贫困遗传。事实上,我们的父辈通常比我们这一代要俭省,因为他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实在没东西吃的时候吃过树皮,吃过给猪吃的草料。虽然我也常劝慰父母都到了退休年纪了,要想明白些,自己多享受,花钱买有品质的东西,但是要他们改变思维观念的确有些难度。需要我不断地努力,哈哈,父母也是可以成长进步滴。
再有想到的是我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容易得到,姐姐对物质的要求就比较多,常常是买买买,比如毛绒玩具,从小到大不止20个,常给我收纳带来困难。即使这样她还是会要求买新的,买回家却从不见她对哪一个有特殊偏爱。反而是弟弟,只要抱一个小狗睡觉,多的也不要。大概这就是所谓不安全感导致的欲求无度。姐姐好像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似的,我细想也不曾在她小时候有过太多的离开,难道这种不安全感也是遗传来的?大约能做的是用更多的爱去消融她的这种不安全感了。
如今,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早已脱离了贫困状态,然而贫困的思维模式却可能成为困扰我们的真正的贫困。明白了这一点,除了对身边人能多一份理解,对自己则要从根本上疏导压力源、了解不确定的人生本是常态,用未来的思维过好当下的生活,释然才能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