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活出生命的意义》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美]维克多.弗兰克尔
知晓此书,是公司领导推荐,读完发现值得一读。如今已是26岁,我想每个人应该都会跟我一样时不时脑子里都会蹦出这样的想法:我为什么而活,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越是最近,这种念头越是强烈,比之前裸辞之后三个月没工作期间的念头更强烈,初步分析可能是目前做的工作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但越是这样越会产生焦虑的想法,对未来的担忧,对个人兴趣的担忧,26年,目前仍未发现自己特别由衷的爱好,也是蛮汗颜的。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
此书最初是由1946年出版的,后经过多次演变,英译本出版于1959年,书根据作者在集中营的切身体会进行展现的,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意义疗法】。
第一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期间的亲身经历,作者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其中作者将集中营中的犯人根据心理变化区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囚徒会不忍别人受苦而烦忧;第二阶段:情感麻木、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这种症状使得他们对每天发生的酷刑无动于衷同时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也在真正保护自己;第三阶段:解放后犯人的心理学,人格解体,一切显得不真实,逐步消除心理的高度紧张,有些人由被压迫者变为压迫者,他们觉得获得自由后可以随意的运用自己的自由了,有些会产生理想幻灭。
第二部分【意义疗法】主要是作者阐明了他的治疗原理,从此处我了解到人对于生命价值的担心乃至绝望是一种存在之焦虑,而非心理疾病,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有病。。。啊哈哈。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所以,意义疗法与心理分析分道扬镳。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发现生命的意义1)从事某种事业2)去爱某个人3)忍受苦难。
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十几岁时,开始与弗洛伊德通信,并且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决定做一名精神病学家,但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认同,但尊敬每个人的独特性,并且很珍惜与他们的个人关系。作者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我建议在西海岸立一尊责任女神像以衬托东海岸的自由女神像。他说,要实现个人的意义就必须超越主观的快乐,办法是去做某件“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献身于某种事业或所爱的人”。
其实读完之后,作者的这些话语对我来说产生了一些生活的参考,就像是一剂心灵鸡汤吧,我决定再多读一些有关意义疗法的书籍,目前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充斥,感觉自己平时的精神世界都是乱糟糟的,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去做一件事,突然失去了些生活的目标,读起书来也是感觉太多书了都不知道该读哪些了,一直没发现自己的内心所好,甚是难过,所以想多读些类似意义疗法的书籍,先自我治疗吧。身边的人现在讨论的多是买房的话题,听着一方面确实自己也会有担忧,目前南京的房价确实很高,一方面也更会对精神更多担忧,买房应该不是我们的终身追求,但感觉大家或多或少确实会对生活所迫,更多的在追求物质上的,精神世界又该置于何处呢?尽管家人、BF也时不时抛出买房的话题,但是我一直都没太在意,也对自己感觉蛮神奇的。。。虽然现在身无存款却没感觉到太多压力。。可能是盲目乐观吧。
作者的同类书籍:《医生与灵魂:意义疗法导论》
《活出生命的意义》 读后感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故事概况:故事讲述了原本是心理学家的作者弗兰克尔在最恐怖的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遭遇和生活,在失去自由、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