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刚刚结束,买买买的愉悦随着购物车的清空慢慢消退,已付款的快递包裹还没有到达,可身边很多人都开始焦虑起来,购物确实有霎那间的快感,可远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
刚刚公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排行榜,国人的幸福指数排名一百靠后,而GDP全球居首的美国和第三的日本也都在30名开外,可北欧四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雄踞前十。从收入本身来说,同属发达国家的差异性不算太大,从税负养老金的收入占比来说,北欧国家的税负养老几乎站到收入的70%,老百姓拿到手上的可支配资金比日本和美国居民要少了很多,但相对富裕的美日国民,北欧居民幸福感却高出很多,这不由得就让我们思考,幸福跟财富究竟有多大的正相关关系。
过去,我们认为幸福和快乐都是可以追求的,比如说,生活好一点,我们可能就会更快乐;房子大一点,我们可能会更幸福。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追求幸福所必备的物质条件强调得特别多。尤其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物质的极大蓬勃,也经历了财富的高速积累,我敢说现在的生活条件过去比是天壤之别,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资讯媒体,都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爆发式的增长。所有的报纸和杂志都不断地喂我们鸡汤,把对更高收入的追求变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行为。但调查研究表明,对高收入的不懈追求,不仅没有使我们更幸福、更满足,反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平等和焦虑,虽然收入越来越多,可幸福感没有同比例的增加,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抑郁。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幸福感的适应性”。对于购物加薪乔迁这些物质刺激,虽然在刚刚获取的那一刻会欢欣雀跃,可很难持续影响,因为那些快乐都只是暂时的,等我们适应了这些快乐,它们就褪色了。从一无所有到万物具备的过程,确实也给我们有过幸福的感觉,可当基本生活水平满足后,面对产品的更新换代,幸福感褪色的就更为厉害。
既然物质刺激带来的幸福感很难持续,那我们怎么才能追求持续的幸福和快乐呢?盖洛普对排名前10国的民众做了研究,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你想拥有什么东西?可得到的几乎找不到与物质有关的答案,健康快乐幸福是其中的关键词。与物质相比,他们更加珍视那些精神和体验带来的幸福感。
有研究表明:对于年收入150,000以上的人来说,通过经历获得的幸福比购物所带来的满足感要高出两到三倍。做个简单的实验,问自己一个问题,还记得最让你难忘的事情吗?双十一的剁手肯定不在其中,大多数人的回答都在很久以前,比如曾经的一次旅行,比如儿时的城市记忆,我们宝贵的经历和从中获取的知识,将永久的注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终身受益。
"与附加的装饰相比,进行精简要更加困难。"这是德国建筑大师凡德罗的名言。慢慢降低自己的物质欲望,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本来的面貌,就像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精神和体验所唤起内心的幸福在不经意间会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