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间,朋辈之间,乃至师生之间产生矛盾,皆因说者乱说话,或听者乱回应而致。作为班主任,面对学生的错误表达,不能批评了事,而是要给予学生正确说话和回应的工具,然后加以刻意训练,假以时日,学生就知道如何得体地表达了。一旦学生学会了正确的说话和回应,就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心情就会特别愉悦,生命也会变得舒展。那么具体有哪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工具可以给到学生呢?
1.把“我知道”改为“我立即”。学生小S,是一个规则意识很强,又很温暖的男生,但他跟妈妈的关系弄得很僵。他说,他妈妈是一个特别啰嗦的人,总是让他心情烦躁。果真是这样的吗?我与小S的妈妈有过几次近距离的接触,并且还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我觉得小S的妈妈并非如他所说的啰嗦,反倒是小S自己的行为很拖拉,经常惹得妈妈不快。比如小S妈妈叫他去倒垃圾,小S答道,我知道,但身体并未动。小S妈妈叫他去写作业,小S答道,我知道,但眼睛一直盯着手机屏幕。小S妈妈叫他出门买瓶酱油,小S答道,我知道,但一直窝在卧室里不出门……小S一口一个“我知道”,但始终不见行动。小S妈妈恼怒了,大发脾气,把小S劈头盖脸骂了一顿。小S特别委屈,对我说,不过就是一些稀松平常的事,犯得着生气吗?犯得着骂人吗?犯得着对我强聒不舍吗?我告诉小S,当你说“我知道”时,是在向你妈妈表达抗拒,你说“我立即”时,表现出来的就是配合。因此,你需要把“我知道”改为“我立即”,当“即”字的音一停,你的身体要马上行动,你妈妈的“啰嗦病”立即就好了。小S照我所说进行了自我训练,母子之间的隔阂消除了,关系很快就升温了。
2.把“我懂”改为“我明白了”。学生小D,说话总是硬邦邦的。每次我跟她交代事情时,她都言简意赅地回我,我懂。我说,真懂了?她又甩给我一句硬邦邦的话,我又不是傻子。很显然,小D的应对方式存在问题,并且她还因为这个应对方式被同学评价为“自以为是”。我对小D说,你把“我懂”改为“我明白了”,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我懂”是在向他人传递“骄傲自满”的情绪,“我明白了”则是在向他人呈现“谦虚低调”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更喜欢看到对方“谦逊”的回应,而不是“自满”的回怼。小D把我的话听了进去,刻意压抑“我懂”的表达欲望,尝试着用“我明白了”来回应。同学对她的接纳度一下子就高了起来,人际关系得到了改善,小D的心情愉悦了很多,脸上整日挂着笑容,整个人变得温和了许多,说话也温软了不少。
3.把“我解释”改为“我承诺”。学生小J,遇事喜欢各种解释,理由编造也越来越离奇,但行为始终没有得到改变。不论是同学,还是老师,都觉得这孩子不靠谱,慢慢地就对他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小J很是沮丧,认为自己犯事并非故意,并且每次都做了真诚的解释,为什么还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信任呢?我告诉小J,解释虽然可以让别人知道事发原委,但过度解释,别人也会觉得你在甩锅,不妨把“解释”改成“承诺”。“承诺”是担责,是在向别人交付一份责任和保证。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承诺之后要立即行动,要给到对方满意的结果。小J听后若有所思,答应试着改变。真是应验了那句“你若改变,一切皆变”。小J用“我承诺”加“立即行动”重新赢得了大家对他的信任,也把自己从沮丧的漩涡中解救了出来 。
4.把“我不服”改为“我对此有一些疑惑”。学生小L是个急性子,并且还有些自以为是。每次母亲指出他的问题时,他都会争辩,我没错,我不服。结果遭到了老母亲的痛骂,甚至还来了个秋后算账,揭他伤疤,翻他老底,把他贬得一文不值。小L非常郁闷,找我倾诉,还说想要离家出走,气死家里老母亲。我笑着给他支招,你把“我不服”改成“我对此有些疑惑”,语气一下子就变得柔和了,你家老母亲心中的火气就不会窜出来了。小L开始有些抗拒,说老母亲已经定型,无论儿子怎么改变,妈还是那个固执的妈。我鼓励小L回家试一试,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小L最终接受了我的建议。每次他妈妈指责他的时候,他就先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这是亲妈,这是亲妈,不能生气,不能回怼,只能温和地说,“我对此有一些疑惑,请老妈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结果老妈不怒反笑,说,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事了,早这样回应,我也不用怒发冲冠嘛。
5.把“我不干”改为“我还有其他事情”。学生小Z,是个直性子,说话做事都不给人回旋的余地,回应他人时,更是憨直得可以把人气上天。每一次别人向他求助,他就甩一句:我不干!然后扬长而去,留下求助者原地石化。可想而知,他的人际关系很糟糕。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自私武断的人。但我知道,他其实还是一个很热心的人,平时也没少见他帮助同学,但他的回应方式确实很差劲。我对他说,你活也没少干,忙也没少帮,但还不落好,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给你支一招,教你如何得体地回绝别人,那就是把“我不干”改成“我还有其他事情”,然后再给对方提一个解决问题的建议。拒绝合理,拒绝得体,给别人留有余地,甚至还给出适当的建议,被拒绝的人不仅不反感,还会心生感激。小Z立马领悟,现学现卖,效果超好。
6.把“我不爽”改为“我心情有点低落”。学生小W,有点青春期忧郁,总是没来由地对身边的同学说,我对你很不爽哈,别惹我。有时同学好言安慰,他也来一句,我不爽,一边去。这样的回应态度,肯定会把身边的同学推得很远。不少学生跟我说,看见小W不开心时,真的很想去安慰他,但是一听到那句“我不爽”就想有多远躲多远。每次我安抚完小W,都会说,你试着把“我不爽”改成“我心情有点低落”,同学们对你的态度会更友善。你在说“我不爽”时,别人感受到的是攻击,你在说“我心情有点低落”时,别人感受到的是你在求助。小W慢慢地试着改变,围绕在他身边的同学果然多了很多,他心中的阴霾也慢慢地消散了,活成了一个快乐的小伙子。
7.把“我觉得”改为“你怎样看”。学生小C,同学评价他“刚愎自用、自大狂妄”。小C真有这样的臭脾气吗?他哪里来的底气足以让他自大狂妄?据我观察,小C其实蛮谦逊的,也很聪明,在班上从未与同学发生正面冲突。只是不论什么事情落到他嘴里,他都是“我觉得,我认为”。就是特别强调“我怎样,我怎样”,在其他同学眼里,他就是霸道、独断,仿佛全天下就数他最厉害。我悄悄地给小C说,你把“我觉得”改为“你怎样看”,你那顶“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帽子就悄然摘掉了。“我觉得”透露出来的是你在做总结,下判断,凡事你说了算,“你怎样看”是在征询对方意见,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对方自然会喜欢。小C是个聪明学生,我稍加指点,他就洞悉了个中奥妙,重新获得了同学的友谊。
8.把“你错了”改成“你给我带来了困扰”。不少学生对错分明,总是要别人承认错误,一口一个“你错了”。对方呢,即使真错了,也不想承认,一口一个“我没错”。“错了”,“没错”,你来我往,不断交锋,最终谁也没赢谁,反而搞得大家不开心。我就对学生们说,很多事情,真的很难用“对错”来判断。现在错了,未来有可能就是对的,现在看起来是对的,未来也许就错了。咱们不妨把“你错了”改成“你给我带来了困扰”,也就是说,错没错,不重要,也很难定论,但你的言语、或者行为,给我当下的生活带来了困扰,是真的。这样的应对方式未必能马上解决问题,但一定不会生出新的问题。
9.把“你闭嘴”改为“请听我说”。学生之间也很爱说“你闭嘴”三个字。说实话,这三个字简单粗暴有力量,很容易让对方感受到说话人的怒气,进而选择息事宁人赶紧闭嘴。但是,口服了之后,心服了吗?多半是口服心不服。心不服的交流肯定是失败的,在某个特定的时机里,同样的事情还会再次,甚或多次出现。因此,我建议学生之间把“你闭嘴”改成“请听我说”,把“命令”的语气换成“请求”的语气,对方听着自然心服口服,矛盾也会减少。
10.把“你太啰嗦了”改为“我一定给你信心”。“啰嗦”这个词语,是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孩子经常用来攻击母亲的语言。绝大多数孩子进入青春期,特别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在耳根前啰嗦,但他们并不知道,父母之所以啰嗦,实则是因为他们行为过于拖拉、懒散的无奈之举。也就是当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缺乏掌控感和信心时,就会表现得特别啰嗦。我对学生的建议是,当父母在耳根前啰嗦时,千万别脱口而出“你太啰嗦”了,而是将其改成“放心吧,我一定给你信心”。说完,赶紧去干活,一刻不停地去刷题、背书。父母听到这句话,再看到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信心大增,啰嗦的话一口吞进肚子里,母慈子孝的场面再次出现。
人和人聚在一起,并且还能长时间相处,真心不容易,真的是天大的缘分,因此,班主任要教学生懂得珍惜,更要懂得经营。和谐关系的经营之道当然很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充满善意的、得体的回应。哪怕对方出言不逊,只要回应得当,都能避其锋芒,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