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晨读小结之一总结了对“精读”这一阅读方式的感悟。这篇小结之二的主题是“设定目标和跨越障碍”,我想谈谈自己在“设定目标”中遇到的困难、陷入的误区、在晨读过程中对“目标设定”的新理解,以及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所遇到的障碍。
在切入本次主题之前,先补充一点我在练习精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有所感悟仅仅是启动,在操练之初,还是免不了手忙脚乱,不自觉地就会被习惯引回到自己的“旧姿势”中。“新知”到“老友”的切换需要给自己一点点耐心和时间。此外,采用一些小工具帮助自己适应新方法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将葛传槼先生提到的精读法,列成清单。在尚未完全适应“精读”的时候,按照清单执行,一方面减轻头脑对于方法切换的负担,另一方面又避免遗漏重要环节。
精读则从“质”来要求,务必一词、一句都弄得清清楚楚:每个词的正确发音,它的词性、在文中的意义、色彩、搭配、用法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每个短语、每个从句在文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每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否倒装或省略等,句型有无习惯上的特殊之处,以及句子的精确含义。
转换为清单如下。
(1)以段落为单位阅读文章,精读一到两段;
(2)查字典明确每个词的意思:1)完全陌生的生词,2)熟词新义;
(3)明确词的1)发音,2)词性,3)文中的含义,4)文中色彩,5)搭配,6)用法,7)在句子中的作用
(4)理解每句话的意思:1)句子精确含义,2)句子语法结构,3)固定搭配,4)文中含义,5)文中作用。
我在8月份即加入到“现象级英语”的学习社群,然而,直到11月的这次晨读才利用社群资源开始学习。中间的两个多月时间,我迟迟不能开始。困扰我的是什么呢?表面上看,倒是因为我太重视学习这件事了。心里的想法是:一定要找一个充足的时间段坐下来认真学习群里的学习材料。可两个月时间里,我一直没有找出或者制造出“一个充足时间段”来让自己坐定之后认真学习。实际情况是,工作任务、日常琐事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时间。这似乎完美印证了所谓的“工作永远做不完”,“时间永远不够用”,所以,你需要“管理你的时间”,这还不够,你还需要“管理你的精力”,诸如此类。但是以上这些,还是驻足于表层,仔细观察困扰我的那个想法:
我一定要找一个充足的时间段坐下来认真学习群里的学习材料。
英语水平的提升对我来说很重要,我要认真对待,因此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一个事实。接着,我得出的结论是,我需要“一个充足的时间段坐下来认真学习”。接着,我发现我没有“一个充足的时间段”,所以停滞了。这个令我止步不前的逻辑,落在纸面上,非常经不起考验,但我就是被这样的一个“傻逻辑”困了很久。
既然,发现这种想法不可靠,接下来该怎么办呢?重新梳理一下现实情况吧。第一,我希望提升英语水平,这对我而言很重要。第二,我所期望的“用一个充足的时间段学习”(心里的期待大概是3-4个小时每天)在现实状况下行不通。
这时候,问题变成了:在没有每天3-4小时时间用于学习的情况下,我该怎样提升英语水平?而紧随这个问题而来的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希望英语水平提升到什么程度?
直到这个问题的出现,我才看到自己裹足不前的更深一层原因是:目标设定出了问题。
这里,我想到了胡缠老师对于目标设定问题的分析,引文如下:
目标设置是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我们很容易理解的一点是,一旦设定目标,你就有了行动的方向以及行动动力。但更要看到,目标的设定还意味着你为自己设定了行动的评估标准。为什么行动的评估标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但远远没有)呢?因为正是这个评估标准决定了你的行动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形式,而反馈形式对于人是否能够持续行动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反馈形式包括:你从行动中得到的反馈是直观的还是含混的,是可量化的还是不可量化的,以及这些反馈是即刻到来还是延迟很久后出现的等等。
有朋友说,我制订完目标就已经没动力了。这个说法还是有点夸张了,更普遍的情况是,三分钟(三天)的热度还是有的。不过三天之后,你就多半放弃,变得更气馁了。随之而来的内疚感让你的自我评价进一步降低。这等于每制订一次目标,就每打击自己一次,积累下来你慢慢就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区了。再继续下去,你就会接受这么一个自我暗示:那些比较难,耗时比较长的事我还是算了吧,我这个人就是没长性。其实这不是什么没长性,或者说,我们的行为模式本来就不是为了“有长性”而配置的。也就是说,你的目标设置并没有考虑到我们人类本来就“没长性”,那样的话,等于最开始就注定了你的做法会出问题,而且问题通常指向这两个方向:1 你的目标制订的过于“虚”了,不是高,目标不怕高,怕“虚”。形象的说法是,你的这个目标“像素太低”,让人看不清,因此无法指向行动。提供一个简单的检验方法,当你订完目标后问问自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知道明天自己该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如果你没有答案,那就是太“虚”了;2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你定的目标是基于别人的利益、兴趣和意愿。也就是说目标虽然是你制订的,但这不是你真正想要做的。这意味着你本身就缺少内在动力。
引用自胡缠老师微博(胡缠@新浪微博)
我的问题就出在了第一点,目标制定的太“虚”。仅仅停留在“我要提升自己的英文水平”这个“分辨率”上,这甚至不能算作目标,而仅仅是个美好愿望罢了。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我并不陌生,现在看起来,对SMART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眼熟上了。
回到这次参与晨读上来,为什么要将“目标设置”这个话题放在晨读活动总结中呢?因为这次晨读,是我对于SMART原则的一次小小实战。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前,Eric便给出了一个比较具体的目标:
训练目标:
1. 用 10 月线上主题分享会的阅读方法精读完一本原版书,学会如何利用原版书学习英文;2. 通过朗读和背诵句段,内化学习素材,提升口语和写作表达质量;3. 除了赏析和内化素材外,我们还可以从听读经典演讲中学习语音现象,让自己的语音更流畅(这一条目标为次要学习目标)。
另外还设置了保证执行的双保险:
参与条件:1. 已完成所有【新手任务】;2. 承诺可以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至少完成 7 次作业;2)训练营结束后,写一篇学习复盘总结自己所学。
另一方面,我给自己也制定了“降低标准”版本的目标:活动持续的两周时间,能保证坚持7天早起参与,完成作业即可。
“降低目标”看起来是一件非常负面的决策(至少我以前是坚定地这么认为的),但是通过“降低目标”,使得目标更容易达成,进而获得更多的正向反馈,反而促进了自己做成更多目标之外的事情。比如,坚持9天早起参与课程,完成了8次作业,2次举手朗读等等。
晨读活动的群里有100多位成员,早晨直播参与率平均约为40-50%。我想没能实际参与活动的朋友,有些可能面临着跟我类似的障碍,那就是目标设置的问题。我们都怀揣着提升英语运用水平的美好愿望,都是发自内心地想提高自己的语言使用技能,内在动力我们从不缺乏;真正需要解决是目标“分辨率”太低的问题。在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再适当地“降低标准”,也许是我们跨越障碍的一个可行选择。
希望参与下个月晨读的朋友,在活动开始前,明确阻拦自己的那个障碍,跨越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