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日]山下英子
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
舍,顺从自己的内心,割舍既有;
离,松开“多即是好”的念头。
初翻《断舍离》
刚打开书没几页,就看到了山下英子的厨房抽屉照片,第一感觉便是——难道“断舍离”就是做一个强迫症?
接着看了几张照片,有一张和它下面的文字给我启示特别大,也让我对现下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
让人很有收拾欲望的“七成收纳原则”,也就是在断舍离中,即便是橱柜、衣柜等看不见的收纳空间,也不能塞得满满的。要留出三成空域,让人有想要收拾得欲望。
最近的生活可谓是一团浆糊。还没步入职场的我,竟有了一种消极怠事,极度缺乏精力的乏味感。仔细想想其实是违背了工作中的“七成收纳原则”。学校的课业,为KOL做助理,为朋友的创业公司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有刚接触不久的HR实习。看起来是个斜杠青年,但这些事每天在我脑内循环,太满了,满到我懒得去梳理,之前那个行动力不说是满分却好歹也算好的我,这段时间拖延症犯得极为严重。一直抱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像个算盘一样不拨不动,不到最后关头绝不下定决心腾出一大片时间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个任务。导致自己压力越来越大,繁忙琐碎的事务,巨大的压力,压在了我这个大三学生的身上。有时候,真的挺心疼自己的。
但是回过头来想,是否是自己没有做好选择,自己违背了工作生活中的“七成收纳原则”呢?
有些不喜欢的事情,不能够考虑他人而违背内心勉强答应下来了。处理事务就像收纳,该收纳的就放好摆整齐认真对待,不该留的就要下定决心采取有效措施断舍离。留七成时间去处理生活、工作与情感等事务;留三成,完全放空自己。这样才会有时间和耐心去整理那七成的结构、脉络。
张德芬在《断舍离》的序言中写到“有时候,如果你不放弃眼前的一些既得利益,不愿意顺从自己的心的话,可能会失去更多更美的风景。”如果一些事曾给你带来收获,现在已成为负担,就要当断则断,顺从自己的内心,做喜欢的事。对于我来说,做KOL的助理已经占有我很大一部分时间而不能够放松自己去旅行写作了,并且我的付出和这份工作给我的回报已经出现赤字了,那么它就是我的负担。说实话,现在只是责任心再强撑着我继续,一旦负责完当前的项目,必然“舍”了这份工作。
虽然此刻只是刚打开书看了几十页,但我深觉如果将“断舍离”适用于自己的生活,状态一定会发生质的改善。
停用朋友圈
5月6日,也就是一周前,我开始停用朋友圈,虽然停用最初在和朋友聊天时还会点击ta头像,进入ta朋友圈了解近况,虽然发现还是可以看到自己的相册,可以点击相机发布动态,但仅仅止步于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而已,停用的决心可谓坚定异常。
一、和碎片时间做了断
我停用朋友圈,一来是想和碎片时间来个了断,改掉自己一没事做就不停刷朋友圈的恶习。为什么说是恶习?有人会说,我觉得朋友圈挺好的啊,了解朋友的动态,第一时间知道时事新闻,偶尔还能邂逅一些宝贵的微课、讲座或网络红文提升自己呢。是,没错。微信确实有这些功能,甚至不止。但是你们可能没有发现,在刷朋友圈时,自己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眼睛被动接受各种信息,脑子被动接受各种关键信息。有些欣喜一瞟即过,有些信息却牵动情绪。被动容易被牵动,长期处于一种牵动的状态,就会产生依赖,不能独立思考,不能享受孤独,今儿只能靠不停刷朋友圈来麻痹自己。这样的恶性循环一点也不夸张,如果你是个一空下来就刷朋友圈的人。
二、改掉矫情“公举病”
停用朋友圈的第二个原因,是要改掉自己芝麻点大的事都要侃侃而谈的矫情。最爱的系列电影最新一步要上映,发一条昭告天下,好像自己是第一个知道的;在看电影时,来一段小视频,说几声棒棒哒;电影看完后,晒下票根,来篇“影评”……今天吃了什么饭,玩了什么活动,去了哪里,说说说,都说出来!唯恐朋友圈里有死角不知道。有时候想想,这样的自己越活越表面了。以前是如实报告每天动向,后来越发添油加醋,语气中多了几丝“装逼”的意味。对比最初那个不玩朋友圈的我,开始对寄身朋友圈的自己产生了鄙夷心理。
这些就是我停用朋友圈的原因。
朋友圈停用实验还在继续,我会在一个月后(6月6日)再来回顾停用朋友圈的感受。
21天行训练营
在停用朋友圈三天之后,也就是5月8日,我报名了一个21天行动力执行训练营,花了一笔小费用,督促自己打卡。这21天,我要完成过六级,天天看书和有输出(在简书上发文),更重要的事,要养成时间管理的好习惯。
今天是训练营的第二天,相比第一天,进步了很多,然而却在心理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给自己制定的目标量和日常生活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在完成任务时的我竟然偶尔呼吸困难。究其根本,是压力太大,太把每天的打卡看作是任务了,却不享受其中的进步。换句话来说,过分重视量而忽略了质。
能发现问题是好事,发生在开头更是一件好事,能让我在之后的19天心态更平和,收获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习惯。
21天训练营的相关直播,会不定时更新,当然也会在19天之后的6月2日做个总结。
再翻《断舍离》
在健完身回家的地铁上,看了四十几页的《断舍离》,距离上一次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没有第一次那么地平静,头脑清晰,但也大致了解了自己是哪种屯货类型。打算在明天(周末),先对自己将近一年未好好整理过的卧室进行一次“断舍离”,在处理自己和物品的关系中,感悟自己和自己心灵的关系。
这半个月,一本书(《断舍离》)、一次实验(停用朋友圈)、一个训练营(21天行动力),在改变着我,说是实话,真的有点度日如年,每天生活在自己的规划和外界工作的矛盾中,和之前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非常不同,但谁说这样不好呢。毕竟走上坡路,才会觉得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