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于信息输入
现在写公众号文章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一些文章是针对当前的某个热点、新闻事件所作。这类文章的标题往往标新立异、夺人眼球,让人忍不住点击来看。文章的内容会尽可能地把作者的观点表现出来,如果读者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相同或相近,那么这篇文章读起来感觉一气呵成;反之,则对这篇文章嗤之以鼻,甚至感到愤怒。
这类文章原先对我来说还是挺受用的,尤其在我读大学的时候。那时的我阅历尚浅,容易对一些问题陷入纠结,便会通过读这类文章来给自己“打气”。但是到我工作后再看这类文章会特别不耐烦,因为我发现,这里面的文章,很多都过于片面和偏激,尤其是看到一些标题中带有肯定词语,我都直接关掉,后来干脆把这类公众号给取关。
现在对于公众号的选择,我只保留大多推送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不会批判其他观点,也不会煽动观众情绪文章的公众号。
毕竟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是信息主动找上门来。在输入这些信息的同时,自己还是得动动脑子,学会辨明和筛选信息。手上掌握的有用信息越多,越有利于自己的思考。只有自己明悉事实,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才不至于在一堆营销性、主观性突出的文章中,被其观点左右。
好比买护肤品,今天这篇文章种草这个牌子的护肤品,明天这个大咖推荐另一个牌子的护肤品。如果不懂得判断自己的肤质适合哪类护肤品,没有主动去了解护肤品、皮肤的成分和特点,那么很容易就被洗脑,从而买下一堆可能不适合自己的护肤品。
当然,已立观点的文章太多,日常中还是容易会浏览到几篇文章。那么,在坚守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可以求同存异。输入信息时,还是得多动脑子。
02 思考
这本书我读了三次了,第三次才真正读进脑子。并不是这本书的内容有多难懂,而是我根本没有用脑子去读书。我翻了以前的读书笔记,还真的是笔记,单纯用笔把那些书中总结性的句子记下来,仅此而已。就像小学学语文,遇上好词好句就记录下来,本来是激励学生了解构词造句、学会写作文,但后面演变成我看到那种看起来高大上、读起来很漂亮的四字成语就习惯性摘录下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
脑子是拿来用的。怎么去思考?再者,如何形成周密的思考?我个人认为每个人的思考习惯都不一样。但是按书中讲的方法来进行思考锻炼,还是可以提高思考能力的。
譬如发散性的思考,我就经常脑海中会闪过一些想法,然后赶快拿笔记下。这些想法,其实是我在读了很多类似的文章,或者看过类似电影后,这些感受、语句、台词在脑海里和过去的经历一起漂浮多日最后形成的,它们成为了我的东西。这也是我所理解书中表述的“潜意识”。书中还举到了清单,确实面对一件事,多维度地列举成清单式,本身也是一种发散的思维。
再如收敛性的思考,我所认为的收敛,是相对于发散而言的,相当于总结陈词。像画家,看到沿途的风景,看到各色各样的美女,那么归家后,肯定有各种场景在脑海里不断浮现,那么最终表现在画布上的,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景象,可能是画家经过发散思考后总结收敛形成的终稿。
至于周密性的思考,文中已经总结好了,我也认为如此。一是避免生动的具体事例以偏概全,忽略真正的抽象信息;二是不要先入为主,凡事留了全面;三是多扩充知识视野,不要因为不知道某个知识点而当它不存在。
所以不要因为有些人吸烟活到九十岁而就认为吸烟对人体无害,还固执己见,真相是应该根据概率学得出大部分人吸烟身体都不健康,却因为不懂医学、概率学而掉入思维盲区。
03 输出
借助图表、文字,把问题、思考的过程、自己的总结写出来,更有利于思考。这写出来的,就是输出的一种形式。
我现在坚持写作,虽然我写得不怎么样,但是把我看书的内容、把我看书时的思考、把我看书后的想法写了出来,其实相当于把书的内容、我的思考进行了重组,成了真正属于我的东西。
多输出,把自己的经历、感想、思考形成文字,这也是我为什么想坚持写写文章,即使刚开始写不好也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