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内容浅显易懂,好多理论知识是我们教师考试中比较熟悉的,之前只是作为知识记忆储存在大脑中,那现在再来读这本书,复习一些教学中的心理效应,那我不禁要反思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有没有遵循这些规律呢?怎样更好地利用这些心理效应来合理的安排教学?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
1、在一堂课的开始利用复习先前知识或者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入,为本课的学习打基础,一定要注意避免把这段时间浪费在点名、整顿纪律或者收作业等与本节课无关的活动上。
2、新授的知识和技巧应该在高效期,也就是课的开始来教授,这段时间呈现的信息最容易被记住,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段时间所呈现的信息必须是正确的,如果老师用这段时间来考察学生是否知道某些知识,一些错误答案很可能会被牢牢记住。
3、用低沉期对新学习的材料进行练习和回顾。
4、在高效期二对整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并且是促进学生领悟和理解意义的重要时机。
七加减二法则要求教师进行授课时,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艾比浩斯的遗忘曲线要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到及时复习,不要对知识的学习,总是从零开始。如果觉时间复习不是安排在学期末集中进行,二间复习分散在平时,效果会更好。
首因效应提示我们作为一名班级的管理者,在刚接一个新的班级时,要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特别是刚开始的一个月,一定要纪律严明、说到做到。如果开始班级管理管不好,那么之后就很难再去进行有效的教育。
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教育者要尽量避免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对学生产生的偏见,要全面了解学生。
在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沟通的艺术,注意安排语句的先后顺序,避免消极的近因效应。在严厉批评学生之后,结束语要妥帖,并且很有必要安慰几句,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其自信心,丢掉包袱,轻装上阵,尽可能使他产生积极的近因效应。
超限效应要求我们,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切记:孩子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孩子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在生活中,我也犯过如文中牧师一样的错误,当孩子无意或有意犯下一个令你气愤的错误时,可能觉得批评了一次两次还觉得不够解恨,或者是怀疑孩子有没有记住对他的批评教育?或者确保他能够记住,并且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可能会不厌其烦的批评。殊不知,在你的再三批评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愤怒,他不是愤怒你不该批判他的错误,甚至在你前两次批判时他还曾了下定决心以后好好表现,让你不再为他生气了!然而当他发现你根本不相信他能记住你的批评,你对他根本不信任时,他会坚信你根本不是一个和他站在同一条线上帮他改进错误的人,简直是一个十足的无法容忍任何错误的恶魔!
读了超限效应,我才知道:在批评孩子时,为什么有的孩子会顶撞老师,出现反抗情绪,厌烦心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错误,而是我的批评方法不对。批评教育学生也是一门科学。
这些教育理论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只有把它们用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