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书会第一期,先来一个概括:
中为性的本来状态,庸为经常。中庸原来是这个意思。为了达到中庸这个状态,于是有了核心的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天命是你的生命承载的一切,而且根据时间环境的不同而时时在变。根据你现在所有的资源总和做你该做的事情,什么是该做的事情,修道可及之。
道在我看来就是天地的本源大道,在中庸中提到了两个:中和之道与诚明之道。回过头来写总结才发现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很明白,知道一环扣一环,但还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挑一个点就说诚明之道好了,因为这个记的笔记相对来说多点……
大神通是什么?知道过去,知道当下,知道未来。如何做到,以诚明之道。诚,则可与天地参矣。致诚前知,致诚如神。如何做到诚?原文有: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世上有一种人称为圣贤,非普通人,原本对自己就足够诚,然后自热而然的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先诚后明。还有一种人,比如我,早已失了本性,也就不知道诚是什么,于是只好先明后诚。明则为格物致知。而诚明互通,于是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所在。明的意义在于了解自身,了解大环境,如此,你可以尽物之性。调动所有对你有好处的,你可以利用的资源去完成自己的内心所真正向往,则到达了诚的状态。与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同的是,诚并不只是对好的向往,如果你本性就是一个坏人,那也做坏人做的光明正大,做的毫无愧疚,也是诚。诚者,自成也。
在生活当中,我们都是在某些方面有点神通的,比如我们会预知冷暖,会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物。这是你对自己的身体诚。比如你是做市场研究的,你研究了此商品的历史销售数据,你研究了竞争对手,你知道你公司的发展方向,你研究了你客户的行为模式,于是你可以预知未来的市场走向。这是你对市场诚。于是我们知道未来在哪里。我想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的身体诚,身体会在未来到来之前给我们各种各样的信号,只是因为我们与自己的身体失去了太多的联系,于是你无法辨认。我一直以为我的身体是很僵硬的,现在练了拳发现我的身体其实可塑性很强,上周学习时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劈叉到一个挺低的位置了,我估计再多练练,我就可以劈坐在地上了。
当我们能显神通的地方越来越多,我们对我们一个整体的未来也就有把握了。
回到明,最近发生的一些事还挺触动我的,竟然跟同事坦白说我的心思没放在工作上,所以我不记得关于工作上的很多东西,我没有格工作这件事,所以你还指望我给你提供多少信息量。有时候会以无所谓的心态面对这份工作,当你无所谓的时候,当然什么都得不到。在一段关系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不care,或者应该care的没有足够的care,而与你面对的又是对你重要的事情时,最后悲剧的一定是你。正好上内家拳课的时候师父也说我,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要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不是什么都要他告诉你。上课的时候发现,他教过的要点我很多无法复述出来,哪怕是他刚讲过的,我也要想好半天。因为中间心念有动过,于是主次颠倒。昨天看《太上章》,有句话很受触动:平日无事或难察觉谁是何种之人,只在于遇事时那一念之差。或许我们现在还在平日看不透他人,但你却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所念所想,一念之差,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格物致知,自己还是汗颜。我还是很想有大神通的~~
最后说个题外的,昨天听梁文道讲的东西,说佛家的寺庙之类都是人口聚集地越远越好,我们是去求各种不得,送他香火钱,可寺庙并没有用香火钱回报给大众什么,这是单方面的付出。另一方面,在《红楼梦》中宝玉要去祭奠某人的时候,黛玉说你要祭奠何必跑到那么老远的地方,你心中有她,在家一样可以祭奠。所以,为啥你修行一定要跑到寺庙去呢?这恐怕是自身的原因。而西方的教堂都是在市中心,都是先有的教堂,才发展出周边的社区,教堂与周围的人们是相互扶持获益,是双方的。在这一点上,至少佛法的宏大并没有让人明白。想到现在学的儒家,它提倡的入世,让你在世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踏踏实实的做事,立命,比佛教在境界上感觉高出好多,谁来反驳一下,给我说一下佛法的好。
还是要把知道的落在实修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