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聚性自我的英文是cohesive self,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的一个术语,也被翻译成核心自我。
所谓内聚性自我,就是你的自我像是有一种向心力似的,因此你的心灵素材,就可以向内凝聚在一起。
在个人成长史上,内聚性自我的形成是一个里程碑。
在内聚性自我没有形成之前,你经受不起情绪的惊涛骇浪,经常是一点儿情绪就把你打碎了,这叫自体瓦解感,其实就是自我死亡的感觉。
一旦产生这种感觉,你的能量都会被死能量给吸走,没法集中注意力去做建设性的事情,感觉好像被撕裂。
但是,当你形成内聚性自我之后,情绪的惊涛骇浪会穿越你的身体、穿越你的自我、穿越你的头脑,你能够觉知到这一切,接受这些信息,同时有一个自我稳稳地站在那,你能消化处理这一切,所以我们称之为内聚性自我。
内聚性自我,需要建立在一种感觉之上,“我基本上是好的”。
这一点特别重要。
即便那些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都会这样说:我认为我是一个好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此,一般人会觉得很惊讶,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居然恬不知耻地说他们是好人。
实际上这是人性的一个基本需求,因为我们想象自我是一个圆球的话,它需要一种有凝聚力的内核,而这个内核只能是“我基本上是好的”。
如果我说,我是坏的,这个时候我就会四分五裂。
所以当你有了一种这样的感觉——“我基本上是好的”,这种感觉会形成一个内核,而且这个内核有吸引力,我们不用担心那些心灵素材,也就是你的种种感受,被抛出去。
内聚性自我,必须建立在真实之上,你真实地展现了带有攻击性的生命力。
你需要带着一种任性,带着一种感觉:“我就要做我自己,这是我的选择,这是我的喜好,这是我的声音,我要这么活着。”
你要带着这么一种“任性”的感觉展开生命的时候,然后周围人对你说这是可以的,这样挺棒。
只有在这种感觉之上,你才能够形成一个有内聚性的内核。
实际上,当你真实地活着时,当你展开你的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时,周围世界会被你搅动,你不仅会给自己带来活力,你也会给关系,给对方带来活力。
有破碎自我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呢?
任何时候,你的注意力都会紧紧盯住一个东西,例如需求被满足,想获得一个好的评价。你的视野会变得非常狭窄,不能够考虑到大局,不能够做完整的思考。
因为假如自我是破碎的,那就没办法管理精力和注意力,没办法做选择。
所以,首先需要从破碎的自我中取得进步,虽然很难一下子进入到内聚性自我,但可以先进入到头脑自我中。
而有破碎自我的人经常活在感觉中,因为没办法和外部世界切断,结果外部世界很多信息非常直接进入到内在世界里,内在世界很多东西也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去。所以破碎自我的人经常显得非常有魅力。
在好的关系中,如果你有幸碰到一个有内聚性自我的人,这个人比较成熟,他又愿意帮你承担一些东西,你发现他能够把这个坏兜住,再还给你一个好东西。这就是成熟的标志。
一个有成熟人格的人,他是一个有内聚性自我的人,他能够接受住情绪的惊涛骇浪,接受你是“坏”的。
然后又经过他的处理,这个坏的信息变成一种相对来讲更好的信息,在这个关系中得以呈现。
内聚性自我如何形成?
只有一种东西可以形成内聚性自我,那就是真实。
你必须真实地活着,除了真实,再也没有别的道路,而真实意味着你要真实地展开你的生命力。
精神分析说的动力是三个:自恋、性和攻击性。
你有点任性地活着,按照你的感觉来呈现真实的自己。
只有真实的呈现你自己,并获得一种感觉,这是可以的,这是好的,这时这样才能够把这个真实的好东西内化到心里,形成坚定的内核,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