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私,传承有嗣。
传承,是传给追随者的。
2009年我多次恳求陆老师回来讲课,终于有一次他怒了:“你说!那么多学生,有十个是真心跟我学道的吗?!”惊得我无话可说。首先我绝对信任老师,但又不敢相信竟然没有十个真心学道的学生。至于哪些学生是真心的,老师没说,我也没问。我知道自己是真心的就行了,老师怎么认为是他的事。
那么,是不是老师的要求太高了呢?当然不是。学道、修行,修的是自己,这跟世间的学问有很大差别。一个是向外学,一个是向内参。向内就是要对付自己,改变自己。然而,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性,要想改掉,当然很难。因为这是用自己的思维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所以首先要过自己这一关。
人,往往就是过不了自己这关。有很多非常聪明的人,对外敢于质疑一切,对内却从来不曾怀疑过自己。而一个人真正的改变,是从怀疑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的。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经常思考,怎么才能让一个人认识到他自己的思维方式有问题。后来发觉这太难了,这几乎是要人承认自己的脑袋有问题。因为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隐藏着,这一点跟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所以,中国人很难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更不用说是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有问题了。
三晳思维虽然不是像逻辑思维那样,在思考时有一个推论的过程,但三晳思维已经是把原来隐藏着的显现出来了。当然,拿逻辑思维跟三晳思维对比,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可比性。至少目前是这样。也许将来三晳思维也会发展出推论的方式。把思维方式显现出来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容易发现问题。三晳作为一种完整性很强的思维方式,要求参悟者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加强原有的思维,或者不改变原有的而另外增加一个思维方式。
陆老师在第四期三晳班上说:
“三晳的道理懂了,如何运用,法无定法。实无有法得三晳。那怎么办呢?要说理解,大家都能理解,但怎么建立三晳思维,各人自己找方法。三晳是建立自己的思维,故方法要自己找。”
懂得了三晳的道理,是用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来懂的,所以在这一阶段,三晳还不是自己的思维方式。陆老师讲建立自己的三晳思维,是一种重建,把原来的推倒了之后再重建。但这种重建仍然会带有自己个人的特点,并不是说会变成一种统一的思维方式。
因此,建立的方法要自己找,这相当于自己量身定制,所以很困难。通常的教学都是老师教,学生学,现在要学生自己想办法,这当然难了。所以,虽然知道了要立后三晳来破前三晳,但是大多数人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正如“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用三界观来看,三晳之所以难学、难参、难破,是因为三晳的概念、结构、方式显现于有界,但三晳的根不在有界,它的深层内涵不在有界。因此要想通过常规的方法来进入三晳思维的境界,那必然很困难。为什么不是说不可能,而是说很困难呢?为什么没把这个话讲死呢?因为人类的本知智慧一代比一代强。我们可以看一下现在出生的小孩,他们比三十年前出生的小孩要聪明得多。所以这个常规与非常规也是对待,对待的两端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非常规将来也有可能变为常规。就像易经的相对思维,现在可以说每一个正常的中国人都会,虽然可能他并不是很清楚相对思维是怎么一回事。这归功于文化的传承。再比如说成语,在只有五千言的《老子道德经》中,估计有几十个成语,道法自然、玄之又玄、上善若水、大器晚成、天长地久、功成身退、自知之明等等,这些成语都出自于老子。经过两千多年的智慧熏陶,这些思想早已深入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只要中国人还学习中文、使用中文,老子的智慧就会永远地传承下去。
当然,我们不可能等待三晳变成常规思维,而且我们还应当看到原有的那种传承方式是零散的、局部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仍然依靠潜默移化的传承方式,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面对影响力强大的西方文明,中华文明的精髓文化能否经得住考验,也还是一个未知数。比如说,道家历来讲究无为,虽然我们自己知道“无为”不是指什么都不做,无为可以无不为,但是“无为”这两个字让人误以为道家是消极的,而且这种观念很难消除。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东西,确实是跟道家自身有关。陆老师在〇期三晳班上说:
“我们道家、道、有老子的这个思想继承下来,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概括成‘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他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常道不是道。所以呢,就把人引向那个神秘领域,很自然的就往那去了,是不是啊?因为你不是常道嘛,是吧?那你这个方式一来了以后呢,好啦,荒诞不经的事层出不穷,所以道家最后落到自己把自己在世间找的立足点都没有了,这是我们道家最大的败笔。”
否定常道,把常道排出在道之外,那岂不是要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渐渐地道家在世间就难以立足了。太极门的历代祖师早已认识到了这类弊端,因此才有参经训、参圣训、参师训的传统。《太极经》言:
“致新致圆,要在三参!”
“三参之传:一参经训;二参圣训;三参师训。”
这一传承在传统文化中,应该是绝无仅有的。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自我更新、自行纠错的机制。也因此,我们把传承的重心放在智慧上。这也是陆老师立言讲道的目的。他在《仿佛谈道录》中特别强调:
“我立言讲道的目的,是使众生智慧明净。智慧对生命来说,是生物的精华。所以我经常讲,我们修道的人,首先要开智慧。”
“大道使人智慧明净,不能让人糊里糊涂地去迷信崇拜。”
那么,现在公开传承三晳,是符合这个目的的。我们将竭尽全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学习、参悟、分享、传承三晳智慧。
这一年多以来,我们做了一些交流和尝试,慢慢地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且不断地努力降低三晳的“门槛”,以便让更多的人能进入这一智慧的领域。
从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陆老师现有的著作就已经可以把太极大道的精髓智慧传承下去了。但是,下一代的后学者直接去看他写的书,确实很难看得懂。所以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鼓励我们这一代的学生们立言立论写书,但是实际结果很不理想。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三晳太难学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努力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地就放弃了。或者说是进入了一个盲区。于是种种想法就随之而来。
2001年时,陆老师说:
“智慧的传播,学生在什么境界来认识你的老师,这很重要。”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