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没什么,但慢慢往后翻的时候,越看越被吸引,觉得写的真好。
书的结构简单明了,整本书的结构就两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先讲观念篇,然后再讲实用篇。尤其是实用篇,写的真的很棒,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书里一开始提到的观点—性格的后天教养目标,不是把孩子“改变成什么样的人”,而是让孩子发展出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进而自我克制、自我调整的能力。整本书差不多都是围绕这个观点来展开的。
一、书里提到的这点—重要的是,父母必须接纳孩子的气质,不要强迫孩子进入父母的设定或满足父母的期待。
为人父母,说起无条件的爱,真正做到的很难也很少吧,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的期待反射到孩子的身上。有时候是潜意识里做出的一些行为,过后再看—喔,原来这是我内心的期待,而不是小孩真正想要的。
二、做妈妈的这几年心得,不能说要做到最好吧,但是有想过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好,有时候会情绪失控,有时会对孩子做过一些过激的事情,带来一些遗憾吧,然后书里提到的这个观点,是全书最触动我的内容了。
够好的父母
温尼卡根据他的临床经验指出,不完美的父母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任何伤害,只要能符合几项原则,就是够好的父母。
1.对自己坦承。不以孩子作为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2.恰当地表达愤怒情绪。一位“够好的父母”能够及时觉察并以恰当的方式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有时候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可以很好的隐藏我们的不良情绪,但其实,每位孩子都是天生的“福尔摩斯”,他们几乎能一眼看穿父母对情绪的伪装,所以与其隐瞒,不如坦诚。
3.充分地表达爱意。在合理的范围内,不管是管得紧一些或松一点,只要孩子能感受到父母亲的爱,最后都会有不错的结果。
除了上述三项最重要的原则之外,温尼卡还提出另外三项原则:独立自主,不以孩子的表现来界定自己的价值;重视沟通,不让孩子因为与父母不同而背负违逆父母的罪恶感;承认人的不完美,宽恕自己及孩子所犯的错误,一样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不需要做最好的父母,做够好的父母,就够了。
三、父母不一致时。
这个其实是常态,我自己也经常会碰见,当有激烈的不一致时,更多的感受是一种无力感。看了书里的案例,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真正造成冲突的往往不是差异,而是讨论差异、面对冲突的方式。
当不一致出现时,夫妻双方如果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察,并能适当地自我克制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在孩子面前大动干戈,甚至进而主动安抚对方的心灵,待双方都比较冷静了才进行讨论与协商,对于孩子反而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
化解冲突最佳的方法就是“异中求同”。简单地说,也就是夫妻管教原则不一致时,先不去凸显双方论点的差异,而努力找出彼此的共同点,并且积极表达。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开对立性的争执,又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
其他书里提到的:父母不唠叨,倾听,别让分数打败,手足相亲。这些算是比较常见的内容,书里这几方面提到的建议也是非常不错的,和其他书提到的建议有不同之处。
整本看完,还是比较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