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好好学习》这本书,被作者的思维深深地折服,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即使之前有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但这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合上书本,反思复盘这个词一直烙在我的脑海里,以前写的成长日志都是流水账,不深刻,一些问题也不求甚解,没有找到临界知识,事情的本质和规律。
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
分析问题时,能够跳出问题本身去思考普遍的情况。寻求答案时,能够根据理由的可信度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文中有讲到一个例子高铁新城建设为什么会失败?
现象:绝大多数高铁站点建在城区比较远的郊区。
分析:高铁站点的建设带动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
书中很细致地回顾了这样一系列的流程。
做出假设:在郊区建设高铁站将带动新城发展
采取行动:投入巨资建设高铁新城
产生结果:高铁新城发展不利,多数新城萧条。
那为什么结果和假设相差那么大呢?
很多专家进行了反思:
1.规划不合理,没有与土地开发进行结合。
2.城市人口流动。(解释供需关系)
第二个方案从供需规律根本因素出发,城市的发展来自人口需求的聚集,那么研究城市的发展,就要考虑人口的聚集需求变化的趋势。新城没有留住人的根本原因不是高铁站本身,而是在城市竞争中,中小城市本身丧失了吸引力,缺乏新增的城市人口。
解释不仅可以说明这一现象,还可以解释其他相关情境,例如,城市的房价为什么比大城市的房价容易下跌?
我觉得真是太酷了,真的是不同思维的深度不一样导致结论完全不同。
从这一事例当中,让我去觉察到自己的思维深度。很多时候我是为了就问题而解决问题,没有去延伸,找到临界知识及其规律。导致我时刻在救火,没有一个特别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从根本上去认识到问题。
就拿学习技能来说,我一直在寻求方法如何快速地成长,学习硬实力。没有深刻的去认知道在学习之前,应该要去了解基本的规律,就直接一股脑的往下学,很多时候也没有深刻去反思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自己学习效果不佳。
读书的方法升级:
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与过去的那些经验有关。找新旧知识的联系,让读书成效进入一种产生复利效应的状态。
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作者用什么思路解决问题?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熟悉的知识?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这两段话对我影响特别大,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很少用这样的方式去读书。由于惯性,包括到现在也一直是这样,摘抄一些自己感触比较深的话语,很少去联系旧知识,联系实际,把这些知识应用在生活中。所以接下来这是我需要去成长修炼的地方。
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接下来我也愿意这样去做,不断去探索自己生命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