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材料学专家评价自动化和信息化:
这些都是之前很成熟的做法,没看出来有什么创新呀!
其实意思是说,你之前做手工馒头,现在做机器馒头,馒头还是馒头,没什么创新,只有你做出来包子才是创新。
也即是说,自动化和信息化都可以去撞墙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你们都别搞了,你们都不是创新.....
整个材料行业都是这么的藐视让成熟的工艺自动化,让科研信息化,是什么原因让这一荒谬而又普遍的现象出现呢?
————只怪劳动力太廉价!
对啊,这些材料学教授有着每月250块的廉价劳动力(其实都不用自己掏钱,是0成本劳动力),有比电费还便宜的劳动力,为什么去自动化的做科研?
材料学的专家手底下都有一群这样机械化工作的研究生,所以自己敢拍脑袋确定一组合金成分和制备工艺,后面的事情就交给各位研究生去重复吧,制备、表征、写论文一条龙走下来,走一遍就是一篇SCI论文,走两三遍就是一个硕士论文,走五六遍就是一个博士论文。不痛不痒,材料学从来不惧怕论文的要求,只要肯干活,就行了。
这些劳动力很能干,还源源不断的有新的劳动力加入!
而国家看到的是教授确实用几篇论文完成了科研计划,好了,干的不错,接下来再给你几千万的项目,做吧,你是专家,你说了算!
于是这些经费用来存存测试费,买买耗材,一轮新的机械化劳动开始了...
当学校调研招生计划分配时,他们会说“我们很缺人,我们大批量经费只有那么几个人在做实验,怎么能行?快扩招,材料很火!”
我滴个神呐,扩招原来是经费推动,你把就业放哪去了?
突然想起来有个公路收费站的一群工作人员曾经说:
我的青春都耗在这里了?别的什么也不会啊!
材料学子们面临的不是同样的困境吗?几年下来,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各种实验,尤其是那些培训个小学文化的工人都可以立马完成的实验,最终除了那篇仿写的论文和一个毕业证,有哪些能力的增长呢?
引用知乎上Sense讲的一个示例,其实是很多材料教授的一个共识::
- 以后不能招清华、北大的学生,这些学生能力强,但是想法多,不听话,不肯做“探索性比较强”(其实就是老板拍脑门的炮灰)的课题;
- 以后尽量招农村来的学生,这些学生没别的出路,吃苦耐劳,对stipend要求低,push起来能出活,吃草产奶。城市来的学生想法多,出路多,对生活质量要求高,不好控制。
真心希望有一天,这样野蛮的科研过程能够停下,大家携手将自动化和信息化甚至人工智能引入到传统的材料学科研中,让研究生能够在学期间得到真正需要的学识,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着那些陈旧的工艺。节约出来时间去做真正的创新,而不是自己强行用语言组织起来的所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