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发朋友圈有个习惯,会屏蔽跟自己关系最近的人,比如室友,比如同班同学,只对有好感但是平时走得又不近的异性开放,等到毕业之后就会对所有同学开放了。
但是工作之后,朋友圈好友日益扩张,同事占了极大比例。原本是想和以前一样,屏蔽一部分,但是我发觉同事之间很爱讨论别人的朋友圈内容,为了避免一个人提起我的朋友圈时被另一个被屏蔽的同事听到,发觉自己被屏蔽而产生不满,我索性对所有同事都开放了。因为有喜欢的人,我实在没办法屏蔽她。
但我没想到这件事会令我如此烦闷,我的朋友圈内容感想较多,经常性会发长文,有时为了方便保存还会发一些小说。或许是我发朋友圈的方式在他们认识的人里显得太过格格不入,我每发一次就有人会在公司讨论,偶尔会有人表示有趣,大部分时候都在抱怨字数好多,聊天时也会戏谑地说“快去发朋友圈吐槽他,发一大篇”。我听见这种话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无话可说,实实在在的无话可说。
还有人直接上来就问“你发的是些什么呀”,我心说有这么难看懂吗,对方又接着说“好长呀,我点开就不想看了”,我便又心想你连看都没看,以好似质疑我发的内容的语气来质问我做什么?明明是看完就能懂的东西。
我才回想起来,以前屏蔽同学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和疲劳的应对。
我也反思了一下,我可能确实是犯了什么错。总发长文或许真的有人会觉得被打扰了吧。但是转念一想“收起”功能不就是为了让长文不占用那么长的空间吗,你不想看收起就对了,我原本也没想让那么多人看,为何一定要到我面前来抱怨或嘲讽几句呢。何况说这些话的人基本都是没看的,既然没看又怎么打扰你了?想到这里又气不过。
或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朋友圈的内容就该是几张图或一个视频加一句话,那是他们习惯的形式。然而接受不了任何其他形式的内容,阅读不了超过200字的文字,未必不是一种退化。尽管人始终是人,但思维却不再灵动了。
对于我来说,朋友圈就是分享个人生活的地方,你的生活是朋友、聚餐、酒吧、逛街,你就发那些;我的生活是独自一人的观赏、思考、追忆、愁绪,我就发这些。只要是自己的生活,怎么发都行,只要如实记录就好。我不会每天待在家里却胡乱搜索一些风景图和优美文案来发,那不是我的真实生活。
王小波多次提及罗素先生的一句话:“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可惜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太少。人们总喜欢以至偏至狭的思维去排挤别人,嘲弄别人,给别人带去痛苦。
我讨厌被人抱怨,被人指责,被人嘲笑,但我最讨厌的是被人肆无忌惮地讨论。当我的朋友圈成为固定话题时,我深深感到不值得。我对内心的挖掘只是被人当笑话一样说出来。
我想我也有错,我最大的错就是把鸭养在了鸡圈里。不想再让他们看到任何东西了,但是有不愿意屏蔽的人,所以我放弃发朋友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