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老师在“张文质教育写作第二期培训班”的第一堂上,提到了“写作的恐惧”是教师专业写作最大的障碍。这句话一针见血,确实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不是没有素材,不是没有思考,不是没有主题,也不是没有付诸文字的兴趣和时间”,然而,就是不能把这些只言片语变成铅字,或者书册,原来只源于内心对教育写作的那一份恐惧。
那么,自己到底在恐惧什么呢?——我不断地追问自己,想以此寻求摆脱恐惧的那一剂良方。
或许,我的恐惧来自“未知”。数十载的从教岁月,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忙于读教材写教案,忙于上课改作业,忙于搞活动填表格应对检查,也忙于解决不断遭遇的问题与困惑,却从未想过,我会把这些经历、这些故事、这些思考、这些认识,原原本本地写下来,整理成文,汇集成册,出版成书,反思自己的过往,也为他人提供案例。中师毕业的时候,我的文学老师曾这样鼓励我:“不要总是写一些豆腐干,要写就去写可以流传于世的东西。”现在想来,我是误解了老师对我的告诫,不屑于日常点滴的积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久而久之,本该成为日课的教育写作,自然不敢去想更不敢去尝试了。
或许,我的恐惧来自“思考”。独立思考,是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立身之本,叔本华在他的《思想随笔》中就说过:“从根本上说,只有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正因如此,独立思考更是教师行走的基本姿势。记得有人说过,“独立思考的基础,是阅读过一百本经典”。自己常常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自走上三尺讲台,到如今能对一些问题进行一些基本的研究,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教育写作的乏力。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自身专业阅读的严重不足,不成体系,不够全面,随机化碎片化的阅读占据着自主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一闪而过的灵感,却缺乏理论系统的支撑;偶尔成功的尝试,却无法形成鲜明的教育主张。停留在实践层面的经验,就这样一次次搁浅了。
或许,我的恐惧来自“读者”。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当绞尽脑汁地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拼凑成一篇自我感觉尚好的文字,过段时间再翻出来看看,自己都觉得肤浅,读之脸上发烫、背上冒汗,如果让饱学之士读了,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写文章,都一改再改,甚至推倒重来或者弃之不顾,怕的就是被后人耻笑。他老人家的文章,就是后人觉得不是非读不可,那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受历史所限。而自己的文章,自身这一关都过不了,那无论如何都是不敢拿出去示人了,更别说印成了书,到那时想把某些不合适的观点更改过来都不行了。
话又说回来,我们就是带着这些恐惧,也带着一份期待而来的。在这个研修班里,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内心里的那些恐惧是可以治愈的。张文质老师说,“每写一千字,恐惧就会减轻一分”,“和为你的文章点赞的人交朋友”……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未知的领域,会去不断的尝试;思考的品质,会有不断的提升;逐渐成熟的主张,会被更多的读者认同。有如此良师,有如此多的志同道合的伙伴,我终将以无畏的姿态,满怀信心地行走在教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