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文章借鉴 ——培训师的21项修炼 书籍结构:错误的案例情景重现-抛出问题,传道受业解惑也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大四毕业时候的论文答辩。你作为导师,要给答辩的学生安排第二天答辩的顺序。假设有你带了8个学生,按道理肯定
8个里面有好有差,你会怎么排序? 好的放哪儿? 差的呢?
我以前导师往往安排的顺序就是:先把最好的放在第一个,把第二好的放在最后,然后第二个相对也是比较好的,其他的就差不多安排在内就行。
其实,我们根据实际经验,依稀也会有个感觉,那就是,排序的不同,确实是会对最终的结果有影响的对吧。 那具体是怎么影响呢?
我下面结合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和你们讲一下。
可能有过一些组织行为学知识的,头脑会冒出类似,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这些词。
简单说一下,知道的就当做是回顾。 首因效应,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判断,受首次接触的影响会比较大。好像平时我们挂嘴边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说的就是这个,很多领域都是,像招聘,很多时候,其实第一印象一见面,就对对方有个判断了,后面的面试问答,甚至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去验证你心中对对方第一印象的判断。像老司机拍拖,我们也知道,排了很多次拖,初恋还是比较刻骨铭心的。这就是首因效应。
如此类推,近因效应,就是感知判断的时候,受最近一次的印象。就好像,你拍拖了N次,最近一个一般还是印象比较深刻的。
先了解一下这两个基本的效应,那我们再追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认知会有这两种效应呢?
再讲下去,其实和认知心理学这一块的知识是直接相关的。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其实和我们的精神一样,就像我们手机电量,有满电,精力充沛的时候,然后会在事情认知判断中,不断地被消耗掉。 当然,吃好睡好,就又向充了电一样,认知能力又恢复了。
所以,首因效应就是,在我们认知能力还很充沛的时候,自然比较记得住。近因效应,背后的原理比较粗暴,虽然能量不多了,但是因为刚发生嘛,也没有新的记忆覆盖它,所以,印象会深刻。
知道这些原理之后,要怎么应用呢?
回到开头的论文答辩的学生顺序安排上。当然,导师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他的学生通过这个目的哈,如果不是,就会别的排序哈。
现在的答辩评委往往是怎样的呢? 就可能是一个上午,有些多的,甚至是一天都在进行学生答辩的过程。
开始大家精神满满,有心有力,自然开始会怎么样? 当然会很认真地听学生介绍,听完之后,还通常和学生好好切磋几个回合,这才结束。所以开头放个最好的,虽然问回学生,他本人肯定很沮丧,因为被一群教授追问,一般都招架不住,但是其实导师也心中有数,最好的同学肯定还是能够镇得住场的,那些评委老师其实也会知道。后面问着问着,教授能量被慢慢消耗掉,所以中间那些基本,就是草草了事就过去的了。然后在最后了,放个第二好的,最后给教授们一个好的近因收尾。
一天下来,疲惫的评委们,最后关下门来讨论,今天的这批学生,他们以为自己每个都是一样的流程,差不多的时间进行答辩的,事实上,他们哪里记得那么多,更多就是开始的时候,精力充沛的时候,记住了开头几个学生的印象,还有最后一个,寻思一想,恩,这些关键点上的记忆都是好的,很自然就得出,恩,这批学生整体还可以,那行,都通过。
生活中,凡是和判断决策有关的,都可以运用这里面的知识。 就好像,选秀节目,往往后面出场的,都占便宜,因为很多歌曲听下来,到最终要投票了,头脑里面,不记得其他了,就记得最后一个,那就选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