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攀登雪山的念头时常在脑海里萦绕不停,就像受到了召唤一般,所以每年放高温假都要提前计划一番,然而终究未能成行,不免年年遗憾。想来可能是自己内心一直向往人迹罕至的冰川、雪山,特别想零距离接触雪山、冰川的缘故吧。而且,人的一生总要登一次雪山!
为了近距离接触冰川,接触雪山,去年十一特意跑去海螺沟森林公园,瞻仰蜀山之王——贡嘎山(海拔7556米)
之巍峨秀丽,可惜天公不作美,云雾缭绕。临走那天却是阳光明媚,贡嘎群山迎着晨曦,极是漂亮,匆匆一瞥,无缘得见,好生遗憾。又一次把攀登雪山纳入了来年的高温假的计划中去……
终于等到了今年的高温假,登山计划如约而至,网上买的装备也都到货。8月1日乘坐越野车一路驰骋至海拔3200
的四姑娘山镇。期间经过巴朗山垭口,海拔3800。坐在副驾驶,自从进山开始,手机不离手,走一路拍一路,对未知的风景充满了期待,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只怕漏了什么沿途风景。海拔的升高是始料未及的,从海拔200米的成都到海拔2000米时,压根没感觉有在爬坡,拿出手机一看,居然都海拔2000了。此行最担心的就是高原反应,如若高反,登山就比登天还难了,孕育了几年的永登雪山将会胎死腹中。不看海拔还好,一看海拔顿时感觉呼吸不畅,总觉得胸闷紧张,每当心跳加速,我就告诉自己,深呼吸,默默念叨,我怎么会高反嘛?这么好的体质。翻越巴朗山垭口时,司机说,把窗户关上吧,风吹着更容易高反,我有点不情愿的关了窗户,心里却在说这都3800米了,我还不好好的吗?哪里会高反?原来都是自己在吓自己。行走在G350巴朗山段发现,G350是在满
是草甸的巴朗山半山腰开辟的一条国道,左看是草甸,右看还是草甸。空旷、清新、云雾缭绕。能约上三五好友,又或和喜欢的人一路游览,绝对是不可多得的过往经历,而这旅途将成为为数不多的弥足珍贵的回忆。
自成都出发,历4小时,中午时分到达四姑娘山镇。同行是东北的两个资深户外运动爱好者,三人一起逛街找饭馆吃饭。镇子不大,有几家小饭馆,为了照顾游客口味,饭菜味道趋向于川菜,但不比川渝菜辣,价格也算亲民。镇上多处在修盖楼房,典型的藏族建筑风格。没有看到大型超市,小卖部倒是多,士力架、巧克力是必卖品。当地一大特色饮料四姑娘山牌沙棘饮料,味道还是不错,返程时特意买了四瓶。
此行是委托了当地专业登山服务公司——雪山之巅,司机、公司老板人都很好,所以食宿、交通均无需费心。下午进行了培训,晚上检查装备。因为是初次登山,出发之前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购置了装备,但是总有和预计不一样的地方。准备的抓绒保暖帽太厚,头盔戴不稳;保暖手套太薄,经不住山顶的寒冷;忽略了头灯的重要性;准备的水杯太小,没有雨衣,登山杖只有一根……,而这一切都多亏了登山公司的帮助,不然我的登山过程将会异常艰难。临睡前特意去小卖部购置了巧克力、士力架,以便路途补充能量。
8月2日——第二天,行程是四姑娘山镇(3200)——三峰大本营(4200),路程7公里。早晨,向导安排马队把登山背包拖至大本营,看到我的行李箱说:你这不是登山包,是行李箱啊,我说没有登山包。向导说,明天你就知道装备的重要性了。早上天气并不是很好,山里雾气蒙蒙,一下车便下起了小雨,只能披上雨衣赶路,平添登山难度。四姑娘山景区人气不很旺,也可能是天气不好的缘故。跟随着向导,和游客一样沿着栈道,向山里进发。行走不到多远,下了栈道,踏上去往三峰的路线。一开始,没有感觉到累,但是很快就出汗,穿一件短
袖,外加冲锋衣、雨衣。因为天气多变,一会儿飘雨,一会儿出太阳,没多久头发感觉是要湿完了一样,贴在头皮上,又担心受凉感冒头痛,只能尽可能的随时调整穿着还是脱掉冲锋衣、雨衣,祈祷不要头痛。行至3500,在这个高度以下较高的乔木居多,登山是在山林之间崎岖前行,含氧量也相对高,不会感觉上气不接下气的累,和低海拔爬山并无二致,景色亦是如此。但是3500以上感觉完全不一样,不再有乔木植被,放眼望去只看到一簇簇的灌木丛,氧气含量也低,没走几分钟,海拔上升约莫也就二十米,不只是累,更感觉胸闷,总有一口气没上来似的,就像在寒冷的冬天跑了1000米一样,只想坐下来休息。对生活在低海拔区域的我们来说,在这个高度以上,只要不动,就不会感觉累,但只要你爬山或运动,立刻气喘吁吁。上了3500
后,休息的多,穿外套少了,可以远眺周围的群山,平日里不曾见的山尽在眼前,不时的停下来拍照记录。爬到3800米左右时,有处岩石,视野开阔,把背包一甩,一手拿登山杖,跑到岩石上,面对着死一般沉寂的山,大声的吼叫着,不时摆出各种放飞自我的动作让向导帮忙拍照,兴奋之情不言而喻,以至于情不自禁高歌一曲刀郎的《西海情歌》。每爬一会儿,都要拿出手机看一下当前海拔,离大本营还有多远,刚出发时问向导,还有多远?我们什么时候到,向导不讲。至下午达到大本营时约莫四五点钟,7公里山路走了7-8个小时,想来是向导担心我们受打击,闭口不谈又或者是登山者的规矩,登山不问路途。
到达大本营,有多累就不用讲了,也没关系,只要休息好,第二天满血复活。最关键的是头开
始痛了,像是发烧时的头痛,坐下就不想起来,只想头靠着柔软的枕头休息,或者低着头靠在桌子上,一点都不想动,以期望会减缓头痛,那时候就是最想用头撞墙的时刻,因为觉得撞了墙,头不会那么痛了,此时已没有爬山时的兴奋和精神。我开始担心自己高反,担心自己受不了高原反应,和同行的队友聊,作为资深的户外运动者的他俩也头痛,还告诉我头痛是正常的。想想也是,低海拔到高海拔人群,怎么会没有高反呢?只是不同的人高反严重程度不一样,这多少给了我一些安慰。虽然头痛,难得来一次,还是打起精神到帐篷外感受4200米的夜晚,伴随着呼呼的山风,吹在手上,刺痛般寒冷的感觉,没拍几张照片手都要冻僵,随又不得已撤回帐篷内。稍后,向导已做好晚饭,有小炒肉,土豆丝,还有汤……不禁感叹,在这海拔
4200米的地方,还能吃到这么热腾腾丰盛饭菜实数不易,十分感谢雪山之巅。晚餐过后,天色早已暗下来,各自整理准备休息,第三天的任务挑战更大。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晚是我最难熬的一晚,由于气温极低,帐篷外山风呼啸不停,穿着保暖衣睡觉,总感觉裹得不够严实,全身都不曾感到暖和。冰凉像是要径直侵入头皮一样,不得不用抓绒衣把头包裹起来,恨不得只留鼻子在外面呼吸。另外,高原反应让我整晚的头痛,愈加不舒服,头越低,疼的越厉害,只能不断调整睡姿,调整头的高度。而每次的调整都要艰难的抬头、翻身。心里默默念叨,怎么会如此难受?早知道这样就不来登山了,我怎么会来登山呢?以后再也不登山了(当时还没想到以后,只想到那一刻的难受)。看手机时间,23:00过了,01:00过了,想到三点要起来冲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顺利冲顶?心里没底。睡不着只能煎熬……。三点多时,听到外面有动静,队友起来晃了一圈,还不到时间,我还可以继续躺着。快四点的时候,爬起来,到吃饭的帐篷里坐下,眼睛都不想睁开。不一会儿,向导端来一大盆面条,多吃点要赶路。其实我一点胃口都没有,根本吃不下,白天还要赶路,不吃不行。舀了一小碗,本想多吃几根面条,但是发现一口都难以下咽,每一口下去都感觉又要窜上来一般。想起登山前的培训,呕吐是较严重高反现象之一,不由的更加担心,但是也没有告诉向导我的感受,因为登顶近在咫尺,不想就此错过。休息了片刻,这种感受其实有点似曾相识,以前也有因为起的太早,没胃口,不想吃任何东西,甚至洗漱时还干呕。我更加坚信是因为起太早,而不是因为高反才干呕的。其实不管是什么原因,我都不能呕吐,一旦呕吐,我将会被安排下山。大约四点一刻,收拾行装,开始上路,三个向导,三个队员。为防寒冷和安全,戴上抓绒帽、头盔,因为要登顶,既要保暖,又不能汗湿透掉,或者需要速干,上身穿了秋衣(化纤材质速干)+羊毛衫(保暖)+冲锋衣(防风),下身保暖裤(保暖)+冲锋裤(防风+保暖),背包背了件抓绒衣防寒备用。这个穿戴证明是可以,但不是最正确的,登山贴身衣物应该避免穿棉质衣服,汗湿后不容易速干,所以保暖裤和秋衣都应该换成速干打底衣物,备用抓绒衣可以换成羽绒服。
出发之后,环顾四周漆黑一片,看不到一点儿亮光,抬头看深邃的天空,偶尔瞥见几颗闪烁的
星星,还有地上忽隐忽现的六盏头灯。夜间登山是我没有想到的,原本以为是白天登山晚上休息,所以忽略掉了头灯,但恰恰头灯是最重要的装备之一。白天登山尚不敢大意,更不用说夜间登山,每一步都担心没有踩实,没有踩着前人的脚步走……。担心归担心,仍要继续前行,不时要看其他的几盏灯在哪里,免得走到不该去的地方。出汗自是不可避免,头发很快也湿掉,为了避免头部受凉,要带着帽子,戴着帽子又出汗,真是个艰难的选择。不时要用手去梳理帖在头皮上的头发,以期它可以变得干一点,我感觉到我的头一直都在冒热气。实在是太累了,越往上越容易累,走个几十米都要停下来缓一缓,喘口气。向导跟在我后面,加油,加油的催,我也想加油啊,但是就是走不动,喘着粗气,不停使唤的迈着脚步。停下来休息时,跟向导讲,可以让我们多频次、短时间的休息,向导直接说,爬不了的话就回去,竟无言以对……。
爬到约4500米时,往上全是岩石、碎石,此高度以下还是土质山体,相对容易找路。岩石山体加上凌晨山上的雾气,岩石面变得愈加湿滑,陡增爬山难度。四姑娘山三峰海拔5355米,冬雪夏融,山体岩石极易被风化成碎石块。继续向上,心里感叹,这才叫爬山,没有台阶,没有护栏,每一步都需要你看好、看准了才踏过去,需要你手脚并用,抓紧岩石。此时此刻早已把头痛这事儿给忘了,一步一步的向上爬。不知不觉到了该需要绳索攀登的地方,大约有百十米
高,坡度在80-90之间,我知道要登顶了,这段要靠自己体力、臂力一步步往上走,还要掌握技巧,幸好只有百十米高,不然爬上去要累死。最终在八点三十七分左右登顶完毕,
由于天气不好,山顶上不知道是雨是雪还是雾,随着呼啸的山风嗖嗖的直往衣服里灌。环顾四周,除了身后的岩石其他什么也看不到,本想一睹四姑娘山幺妹峰,远远的看就行,可惜看到的全是大雾。站在山顶背靠着峭壁,看着脚下万丈深渊,真是一步都错不得啊,甚至不敢想是怎么上来的?也不知道历来登山者当中有没有错一步的。例行拍完了照片就开始下撤,我一听开始下撤,这好不容爬上来,刚上来没几分钟呢,这么快就要撤啊?好歹玩尽兴了再下去撒,几天的辗转奔波劳累难受就为这几分钟!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满山的碎石块上一步退半步,这下一步可就是一步半了,就因为这碎石块,下山过程中摔了六七次,已经很小心,仍然要摔倒,还好只是摔倒而已。下山的不易对我来说才刚刚开始,由于头痛,每一步都要放轻了脚步走,每次的脚步震动都会加剧头痛,走一步,痛一步,像极了发烧时的痛感,不得已走的慢之又慢,又是一段煎熬,只求尽快达到大本营。大本营到四姑娘山镇我决定骑马,我已没有信心再步行回去,那种每走一步都要痛一下的体会再也不想有了。到得大本营来不及休息,即收拾下山,骑马下山的感觉好很多,头没有那么痛了,待至四姑娘山镇,头痛大大缓解。感慨:终于成功登山!及至明天返程。骑马下山唯一不好的是向导讲身子要后仰,脚往前蹬,而我坐的太靠后,马鞍磨到了屁股,退了层皮,痛了我一周才痊愈。
向导问我登山感觉怎么样?我说以后再也不想登山了,第一次登山的人都这么说。那一刻我是真不想登山了,因为高反头痛太难受,如果没有高反,登山还是可以再去,安排行程时间长一点,给自己身体多点适应时间,登山过程会好很多。如果我再来一次登山,一定是为了雪山之巅的晴空万里,而且要组队登山。没有带防止高反的药也是一个疏忽,不然可能不会那么难受。户外运动是个很烧钱的运动项目,登山尤为烧钱,本想下次再挑战6000+的雪山,但是费用的挑战也将更大,只能想想。
人的一生总要登一次雪山;登山,圆了我一个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