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一首民谣《成都》响彻大江南北,现在好像你要是不说《成都》好听,你就与社会脱节了。
之前我是听过《成都》这首歌的。当时是和同学一起在KTV嗨,同学点了一首《成都》,当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名字就很吸引人眼球,哪有直接用地名当歌名的。听过之后,也只是感觉这首歌听起来很安静,很舒服,在现在这个非恨即爱的歌坛中是一股难得的清流。我当时也不太当一回事,可是就在这几天,《成都》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火了一把。
我这个人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爱跟风,一听说什么东西好,自己就也要去试一试,并且在心里会有一个默默的暗示——这个东西不错。于是我又去再次听《成都》,很奇怪,歌手在舞台上深情演绎这首歌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哭的稀里哗啦,而我面对着屏幕里的一切,依然没有什么感觉。
我去问小伙伴,小伙伴说,也许你不生活在成都,体会不到歌词中的意义。的确,有好多人、好多事,是自己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韵味。就像我的一个歌单叫“放假的时光”,其中所包含的歌是自己第一次来到外地求学,每当夜晚来袭时,自己独处在空荡的出租屋内,默默地插上耳机,再打开收音机,漫无目的地收听这着这个城市的声音,偶尔一两首好听的乐曲总是能打动心扉,把这些歌收藏起来,就组成了我的第一个歌单。每当我把这些歌分享给其他人时,他们的反应总是平淡,觉得没有什么,而当我听的时候,当年的情景又会历历在目,有些使人潸然泪下,有些使人心潮澎湃……每一首歌都有它自己的一段小故事。
一天,我叫同学出来玩,他说要在家看“感动中国”,就不出来玩了。没人愿意在这寒冷的夜晚出来,我也只好在家看了。感动中国,却感动不了我。我不是一个冷血的人,但是真的是感觉,感动这东西一年比一年弱,就像春晚一样,一年不如一年,好在春晚每一年都有固定的时间播放,算是过年的一部分了,而感动中国呢,每年的时间又不固定,每年的题材也总是相似,这么多年过去了,难免会让人产生疲劳感,甚至是厌恶。
所以,感动这东西,是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怎么会因为大多数人的感动而会引起我的感动呢。不只是感动,其他的情感也是这样。引发感情共鸣的确是好事,但是要是真的不能激起别人内心的波澜,也不要怪罪任何人。有时我挺反感情感绑架的,我明明对这个就不感冒,你非要让我来,那我又能怎样呢。
小时候,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小事,我发现自己和老师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很合拍。当时是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答案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人的认知不同,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老师一口咬定一个答案,并且说这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当时的我甚是不解,只能跟着老师走了。多年后想想,这完全是个人情感强加在别人身上。
世界因不同而美丽,都变成标致的美女,还有什么意思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既然这只是你的情感,就不要硬加在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