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来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担重任,却可以用小事来考验他。”
小知,可以理解为,小聪明,也可以理解为小事儿,细节。
例如,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两个人都是可以授以大任的人,但是这两个人的生活细节就非常的糟糕。两个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会照顾自己。在小事上看,这个人可能大智若愚,可能刚毅木讷。
因为,君子很可能不是靠手艺吃饭的人,而是靠“道”吃饭的人。所以,在一些小问题上,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
小人,在小事上表现出小聪明,很容易。没有面临考验和挑战的时候,他往往表现得比君子还要活跃,但是遇到大事儿就不行了。
例如荆轲刺秦的时候,带了一个帮手秦武阳,秦武阳名其非常大,所有人都知道他勇力过人,很小就杀过人。所以大家都觉得这个人胆子太大了,带他去做刺秦这样的大事一定没问题。结果秦武阳走上大殿还没说话,就两股战战不能说话。
“为手熟尔”,做一件事儿,时间久了熟了就能过做好了。但是,若希望通过这个达到“道”的境界,这个就还差着千山万水。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说:“民众对于仁的需要,超过对水火的需要。水和火,我看见有人死在里面,却没有见过有为践履仁而死的。”
这句话有2层理解。
孔子是在感叹仁是一件好事。人们对于仁的需要,就像人需要水火一样,是离不开的,甚至是更需要仁德。但是水火会伤人,但仁不会。这是孔子在感慨仁的好。
第二种理解是:
古代的人们对于水火是有一种惧怕的。老百姓提到仁,就像提到水火一样害怕。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见到水火这样的东西,都有人愿意赴汤蹈火,为了冒险,为了获得财货,去跋山涉水。但是却没有人愿意趟仁这个浑水。没有人愿意为了实践仁而丧失性命。
这样理解,就是孔子在抒发一种失望之感。老百姓对于仁,已经是唯恐避之不及,有甚于水火。
虽然这两种解释都行得通,但是,孔子更有可能感慨的不是仁有多好,而是在感慨老百姓对于仁不够重视,不够尊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遇到可以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这句话的理解,取决于有无这个逗号。
有逗号,就是当我们在面对实践仁道这样的机会,当我们在针对仁的话题进行辩论、争执的时候,不让于师,不会妥协。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没有逗号,“师”可以理解为老师,也可以理解为军旅之师。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感觉就出来了。杀身以成仁,一夫当关的感觉,当仁不让于师。当我怀揣着仁义,面对着一列师旅走过来的时候,依然可以威风凛凛地站在这个地方,与对方作战。
这是一种雄才大略,当仁不让地这么一种感觉。
这两种理解都对。
一方面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一方面是:坚持真理,勇于牺牲。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子说:“君子讲大信,而不拘泥于守小信。”
“贞”是占卜的一个行为,在占卜的过程当中的这个行为,被人们后来衍化成了信仰坚定的意思。君子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是非常坚定的。
“谅”是一种小的信用,尾生承诺等人,最后被涨潮的河水淹死。尾生之信,信的一点道理都没有,何必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愿意做改变。
孔子是很看不上尾生这种信用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哉小人也。如果你只是坚持自己的信用,而不是根据义,根据理,而改变自己的这个信用的话,那么你执着的只是小信用。
小信用就是“谅”,大信用就是“贞”,孔子说,不要去为那些小小的细节坚持,而要更多的考虑说,你所做的事是不是具有大信,是不是对你的信仰,足够的坚定和坚持。
中国古人常说的: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跟尾生之信,是有相似之处的。
妇人之仁,去同情不该同情的人,不应该的于心不忍,导致损失了更多不该损失的东西。匹夫之勇,是打起仗来不管不顾,又勇往直前,不断冲杀,但是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已经身陷包围。
这都是需要我们仔细去考量的东西。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孔子说:“侍奉君主,应该认真做事,而把领取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这句话给我们年轻人的警示非常大。我们做事,先不要去想能获得多么大的待遇,尤其是年轻人。事情还没做,就先谈待遇,实际上是很不利于自己发展的。因为收入和贡献不匹配会是一个常态。它是此消彼长的。很有可能你的贡献在不断地上升,你的收入会有滞后性,这个很正常。
但如果你会因为收入的滞后性而放弃了贡献的增长,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而不是公司。因为公司可以换人,但你却耗费掉了自己的时间。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先不要想俸禄有多少,而是要先想如何把事情做好。一个年轻人初入职场,如果意味追求公平对待,那么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
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你斤斤计较的话,就永远都会有计较的空间。
最有效的办法是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值钱,让自己的贡献变得越来越大。这个组织就算不能够给你公平的对待,市场依然是公平的。
所以,先干起事儿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