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朱教授的分享后,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应有教室文化的特点:教室的布置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把班级的文化建设做好。
在刚开学的时候,我面对的教室是空荡荡的白墙和无人更新的黑板报,看到这些孩子们怎么可能会有激情投身学习中,所以我在做完自我介绍后,第一节就是让孩子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来装扮我们的教室,而自己也出了一期开学季的黑板报。放学的时候,我又给孩子布置一项作业就是做手工,第二天上课孩子们都拿着自己的手工争先恐后的让我看,看到孩子们的作品我真的自愧不如,因为我只做了一个剪纸,孩子们做的手工想象丰富,多姿多彩。我给他们准备了胶带和剪刀,让他们课间自己来装扮教室,终于白墙也有了色彩,孩子们脸上也绽放了笑脸。以后的每一周,我都会让孩子画一幅画用来装扮教室,也用来开发他们的想象力,现在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花红柳绿,五彩缤纷的,黑板报我也定期更换主题。
虽然我给了孩子画画的自由,但是我毕竟不是美术老师,不能交给他们更多关于画画的技巧。在看到这一期打卡要求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可以让孩子跟着夏加儿美术学习,因为我们学校是美丽的乡村,硬件设施有点落后,整个学校只有一个教室有多媒体,所以我讲课都是用的粉笔而不是多媒体,这次为了完成“作业”,我和多媒体教室的老师换了教室,本来班里调皮的孩子也直勾勾的盯着大屏幕,眼神里充满了新奇。当课程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都聚精会神的看着大屏幕,跟着美术老师的思路走,一点点的画着屏幕上给出的水果,最后孩子们都画出了自己心目中水果的样子。美术课结束后,我又用多媒体教孩子们唱《我是乡村娃娃》,孩子们学的很认真,也学的很快,一节课就学会了。当放学的时候,孩子们都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来用多媒体学习美术和音乐啊”,看着他们可伶巴巴的眼神,我真不忍心拒绝他们,虽然美术和音乐不是我带的,但是我还是答应他们,每周带他们来多媒体教室学习一次。
说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主要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孩子毕竟年龄小,我们没有权利扼杀他们的想象力,也没有权利剥夺他们享受教室文化的权利。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除了教室环境外,我们还应注意人际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教室文化。教室的人际环境是由班主任、任科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相互理解、团结、帮助甚至能平等地友好相处,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也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
孩子是教室的主体,教室文化的建设要让孩子积极参与,如果主体不参加,那么教室文化将变得毫无意义。而且正确的人生观、广泛的兴趣、高尚的道德等都是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的。一个优化的教室文化,可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向人们展示一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虽然乡村学校比不上城市,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和孩子的想象,创造属于我们乡村学校独有的教室文化。而且文化是不断更新与变化的,这也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为了乡村的孩子们,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也将一直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