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六月中。《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23日左右交节,太阳黄经达120°。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此时“湿热交蒸”到达顶点。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寓意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到来。
大暑三候
初候,腐草为萤。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
二候,土润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三候,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大暑初候说腐草为萤,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萤火虫又名丹良,丹鸟,夜光,宵烛,大暑是至阳至明的节气,纵然是幽阴微小之物,也化为明亮的小虫子,点缀着夏夜。
过五日土气湿润,天炎故蒸郁而为暑湿。俗称“龌龊热”,在此闷热的天气下,人们身上黏腻难耐的感受。
再五日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此时常下雷雨,暑热渐退,意味着向秋天的过渡。
节气诗
咏二十四节气诗 大暑 六月中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大暑来了,秋天也就不远了,“林钟”律音起,夏天就要过去了。
一轮圆月开启子夜时光,萤火虫凭空翻飞照亮夜空。
准备菰米(六)邀请饱学诗书的客人,菰蒲铺满碧绿透凉的水面。
不要卷上红色纱帐昏昏欲睡,古代典籍等着清风来翻阅。
节气小知识
消失的第六谷 菰果
三千多年前,菰的果实“菰米”,曾经是周人餐桌上的主食——“六谷”之一,今天我们常说“五谷杂粮”,相比较“六谷”,少的正是菰米。
古时六谷:稌(稻)、黍(大黄米)、稷(高粱米)、粱(粟、小米)、麦、菰。
菰,雕胡也,历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吟诵的雕胡饭,就是用菰米煮成的米饭。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借宿在五松山下一位荀姓妇人家,当她用洁白的盘子为李白盛来雕胡饭,珍贵而难忘的味道就留在诗篇“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中,传诵至今。
菰米为什么会消失?
由于菰生长在水边,菰米分批成熟,籽实比较容易脱落,基本是“熟一粒掉一粒”,水边的居民随吃随采比较方便,但这些特性对大规模人工栽培来讲就是比较大的障碍了。
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但植株毫无病象,只是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就是现在食用的茭白。
而菰感染黑粉菌形成茭白后,就不能开花结果,也就没法结出菰米了。
这本来是一种农业病害,但人们很快发现,菰的膨大茎鲜嫩甜滑,于是自宋代开始,古人就不再大规模种植菰米,而是主动利用这一特性种植茭白,到现在已成为我国仅次于莲藕的第二大水生蔬菜。
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船内载各种祭品,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伴着喧天鼓号在街道上行进,先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出渔港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平安健康。
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另一种说法接近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饮食起居
大暑时节,肠胃的消化功能较为薄弱,饮食以清淡为主,可食用些清热、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
避免烈日暴晒,注意室内降温。运动时间在早上或傍晚为宜,适当补充水分,体质寒的人应以热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