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高中的时候,我一心觉得教师是个伟大崇高的职业。像迷雾中为航船指引方向的灯塔,为别人照亮前路,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职业啊。所以高考完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免费师范这一志愿。
等进了大学,任教我们的老师苦口婆心劝我们为自己的未来想想,乡村教师并不是那么好当的。老师并没有直言其中的苦难,只是含糊地暗示我们,因为家长、孩子、环境,我们只是想做个照亮别人的乡村教师,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容易。
那时候的我,包括我的室友们,非常地看不起这样劝我们的老师。我们坚信的是,偏远山区教育需要我们,我们不能被大城市的繁华迷住双眼。甚至我们在私下批评老师没有奉献精神,不配为人师表。
当我真的踏上这个岗位,我才明白当初的老师为什么要那样劝我们三思。乡村教育没办法和城市相比,不仅仅是因为地理偏远和经济落后。更可怕的思想的贫穷。
家长思想贫穷。一家人从老到小不在乎教育,读书只是因为政策,因为别人孩子都要读书,因为习惯了从众。孩子的成绩好可以高兴,不好并不以为耻。“读书不行就回来种地吧”,家长是这样想的,孩子可能不懂,但也并不觉得学习多么重要。当一个家庭从里到外都没人觉得读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孩子还有心思有氛围学习吗?会有那种“我一定要好好读书”的决心吗?会认真听课吗?会觉得家庭作业是我该完成的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甚至家长都觉得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昨天,我们学校进行了第三次月监测,有个孩子考16分。一年级,16分。我不敢想象他的以后。我不是说一年级成绩不好会怎么样,但是一年级已经三个月了,教的东西一点都没记,到现在不认识一个字,读不出拼音,每天家庭作业是妈妈帮他完成。一个不识字的孩子,究竟要怎么样在一年级考16分的情况下,到高年级了“慢慢好起来”?恕我贫乏的想象力无法联想。更让人觉得如鲠在喉的,是他的家长昨天说的话,他说“我教不了,我下学期让他住校”。作为一个未婚年轻老师,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去吐槽这句话了。
我们学校的课表是一年级下午两点过放学,因为上次半期觉得自己班上学生基础不够,所以和家长商量多给孩子辅导一节课,等到三点过让他们和三四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一起放学回家。就算他们放学走了,我们老师还要留着辅导太差了学生、因为家远住校的学生。
而现在,我们好心的关爱成了家长眼里的应该,成了免费的劳动力。不需要一分钱,还活该帮他把孩子教好。自己教不了就扔到学校给老师就好了。仿佛是我生的孩子,我活该为他负责。
我真的觉得很累,越来越觉得大学的老师说得对。光是家长这一个因素就让人觉得乡村教育无药可救。
庆幸,还是有明事理的家长,知道孩子是自己生的,在拼尽全力辅导自己的孩子。自己拿不准的知识会打电话问老师,能体会老师的辛苦。他们偶尔的言语问候又让人觉得充满了希望。
家长这个因素在乡村教育里,就像一阵风雨,时而狂风暴雨扑灭我们的热情,时而和风细雨激发我们的激情。希望这样的和风细雨越来越多,替代那些令人不快的狂风暴雨。而我们对乡村教育的热情,还是要一如既往地保持,为了太多孩子,为了无数家庭,也为了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