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筱柔紧张地望着窗外,坐在庞然大物似的大巴中。此刻的她仿佛拥有一双上帝之眼,然而上帝也拯救不了她的路痴。
这条返乡的路,每次放假回家必会经过,不知道走了多少遍,临近下车点的筱柔却还是很紧张且目不斜视地望着沿路的风景。准确来说,是在找寻那些可以让她记起下车点来的标志性建筑。
终于到了,筱柔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地告诉司机师傅,自己到站了。车还没停稳,筱柔便迫不及待地往车外跑,托上笨重的行李箱赶往不远处的下一个候车点。
眼前的这个路口,常年停着三三两两的私家车、面包车,总有些不认识的人望眼欲穿地守着经过并停留的大巴车,便热情地迎上前去询问,要不要去A地,15块钱?要不要去B地,20块钱?
但大部分下车的人和筱柔一样,还是喜欢等侯那半个小时路过一辆的乡镇公交。说是公交,其实不然。
即便以近两年的消费水平而言,筱柔乘过最贵的公交还是去苏州拍婚纱照的那次,也没多少站就要5块钱。直到现在她都怀疑,系统是不是出了错才多收了。
但那时候,家乡的这趟公交从筱柔下车的路口开到离她家最近的村口却也一直收10块钱。那时候筱柔从200公里开外的学城回到刚刚的下车点,也才30多元。
烈日蒸烤着大地,筱柔突然有些后悔没有拼个15块钱的黑车,至少可以早一点坐到空调里去。虽然打着遮阳伞,但她的汗还是止不住地往下滴,落到尘土飞扬的地面瞬间蒸发不见了。
终于,远远地看着车头那熟悉而醒目的红色镇名,筱柔便知回家的车来了。怨不得人流推搡,筱柔艰难地上了车,随便找了个角落,一手扶着行李,一手寻找一处可以在司机急刹车时让自己稳定不至于摔倒的座椅后背。
趁着还没发车,筱柔腾出手来给家里打去电话。电话那头接听的总是爷爷,筱柔说自己已经上了公交,大概半个小时到老地方。
爷爷自然知道老地方是哪里,电话还没挂断便听见他朝着大概距离他不远的奶奶喊去,蓉蓉马上到了,你快去接她。
蓉蓉是筱柔的小名,在爷爷奶奶的世界里似乎永远只有蓉蓉,是没有筱柔的。
筱柔刚想劝爷爷不要让奶奶太早去路边守着,毕竟天气太热了,却只听得电话那头兀的传来一串紧凑的嘟嘟嘟…
电话再拨过去,已经没人接听了,筱柔便只好作罢。安静地期待时光快速流逝,以免奶奶在烈日下暴露太久。
车缓缓发动了,摇摇晃晃地穿过镇上、穿过乡间。除了近乡情怯,筱柔的脸上写满了焦急。
还没到村口时,一直目视前方的筱柔,老远就看到了奶奶和三轮车那分明的轮廓。果然奶奶在炎炎烈日下晒了十几分钟,汗珠在奶奶的额头打转。此刻的筱柔,内心和表情一样歉疚,早知道就不打电话提前通知了。
从村口到家里这段2公里的路,筱柔也没有少走。那时候奶奶还没换电动小三轮车,筱柔每次放假回来都不忍心让奶奶来接,宁可拖着笨重的行李箱走上半个小时。
奶奶之前那辆三轮车是需要人力蹬的那种,筱柔越长大,奶奶的腿脚也越来越不好了,连那辆陪伴了奶奶十几年的人力三轮车也尽显老旧的模样。筱柔实在不忍心奶奶着急地蹬着三轮车赶过来,再载着百十来斤的自己和行李,确实太吃力了。
直到,奶奶换掉了那辆写满岁月沧桑的破旧三轮自行车,取而代之的是现在这辆,钥匙一拧,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到达想去的不算远的地方。
但分明奶奶当时要买电动小三轮车那会儿,大家都是反对的,筱柔自然也不例外。家里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也不灵活了,反应也越来越迟钝了,整上这么个带电的玩意儿穿行在大马路上着实不安全。
那时候唯一支持奶奶的,便只有爷爷了。很显然,爷爷奶奶当初坚持买这辆电动小三轮车是有他们的盘算的。
他们虽然年迈,但一年四季总爱忙活点什么。冬春季节的菠菜、青菜、大蒜、豌豆尖、荠菜、芹菜、韭菜很受城里人欢迎,这便为爷爷奶奶那清贫的生活送来了小商机,奶奶总是不听家人电话里的劝阻,顶着寒风低温,端个小板凳,在田间一坐就是半天。
而他们买电动小三轮车的目的就是驮着这些菜去菜贩子那边卖,确实要比蹬人力三轮车省力得多。奶奶总说隔壁村里不管什么菜的收购价都比本村贵上一两毛。因此,她宁可舍近求远,也不愿白白把这一两毛的差价给黑心的商贩赚了去。
但因为去邻村卖上一趟菜总不容易,奶奶便喜欢一次多驮上些菜去卖,这时候电动小三轮车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对了,因为当初子女和作为孙女的筱柔都反对奶奶买电动小三轮车,所以买车的钱也是奶奶自己掏的。直到后来,筱柔才从爷爷口中得知那车是奶奶挖了一个冬天的荠菜赚来的。
此刻,筱柔坐上奶奶那辆小巧的电动三轮车后座突然有些后悔,当时干嘛要拦着奶奶买下现在这辆车。要不是这车,她也许要在烈日下走上30分钟吧。
思来想去,还是奶奶比较有远见。
(未完待续,明天见!)
番外:
第一次一口气举着手机码了3000多字,浑然不觉辛苦。
其实,并非连载,主要是因为我担心篇幅太长,大家读着受累。正好根据五个场景分别向大家讲述奶奶和三轮车在我生命里发生的一些真实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也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