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故事得从最近的一些小故事开始说起。
故事一:昨天晚上10:55分,我的同事给我发消息说“今日打卡,困得不行了,我睡了”。这是从“经济学与生活”那一篇目之后,我和我同事的约定——每天学习,相互打卡。她近期的目标是阅读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每天2章;我阅读的是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每天80页。我们的相互打卡已经延续了6天,这几天是我们工作最忙的时间,我出差在外,晚上结束课程就已经接近十点半,她白天要接待学生家长和上课,已经是一个孩子母亲的她晚上回到家还得带孩子,那个时间点给我发消息打卡,我觉得很诧异。与此同时,还在忙着整理学生信息的我,决定无论如何都必须完成打卡,所以工作完后一直到打卡结束已经是凌晨1:40,但是却觉得无比满足;
故事二:我是个奇葩的女教师,任何课程的课前15分钟我都不讲内容,只做纯粹的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这两天给学生分享了我近期的学习分享,他们都知道我是个数学白痴,给他们说到我为了搞懂经济学那几个概念把笔记一点一点摘记下来,然后再去用我自己的理解套用范例吃透时,我的学生居然有感而发地说:“唉,我以前都觉得我文化成绩太差了,现在一想,我好像没努力过就判了自己死刑”。第二天上课,有学生来跟我说:“笑姐,我昨天记了10个英语单词,我决定每天记10个,尝试一下好好学英语。”那个时候,我觉得许老师蛮棒,许老师的学生蛮优秀;
故事三:我记得学习到“如何提升读写说”这一篇目的时候,佳伦哥用的音频,我怎么都没能静下心来好好听,完全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像一阵风的掠过,连过滤都算不上。我总觉得可以再试试看,于是我就花“重金”买了许知远的《艳遇52座城》,以城市为轴,以书籍为索,讲述全球知名城市的风俗人情,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是接地气会有共鸣感的内容,也是我相对熟悉的内容。抱着尝试一下的心态,到现在为止,虽然我也没觉得有真正改变了我的生活,但每20分钟左右的一座城市的讲述还是会给我留下很多的记忆。当我再次设计教学计划的时候,我突然有了灵感。我顿时有了一个感悟:看似无用之事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成为大用。
这些故事,全都来自于我这段时间的学习之后,皆是出自于这几天。其实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可能这就是惊喜吧。我本就没想过改变,最后却产生了积极影响,顿觉这是最好的安排。
电影《天堂电影院》里说:“在一个地方久了,你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这时候,你需要出去走走”。诚如此言,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久了,也的确应该出去看看,不然“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诗和田野”或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都只会成为口号而已。
这次的学习,其实还是给了我很多的成长,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另一方面则是实操技能方面的。心理上应该说打破了我原有的界限和壁垒,我早前已经划定了爱与无感的楚河汉界、自我定义了有用和无用的概念,更加找了很多理由搪塞自己以及安慰自己的心满意足,现在倒是觉得一切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换个角度看世界也别有风采。在实操技能方面,于我而言,最最实用的是以下几点:
一、微计划:化小为大的力量。拆解任务,且执行任务,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将看完一本书的10个小时分配到一个月,每天20分钟,给了自我执行任务的时间上的最大自由,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平时的琐碎时间,以此大大提高效率。一次性减肥30斤很难,一周读完2本书很难,一个月学好英语很难,但是从简单的可实现步骤开始,感觉简单多了,但愿自己可以坚持。一方面,坚持不断地读书学习,另一方面,坚持锻炼身体,两个小目标;
二、]劳动观:做让自己快乐的工作,也要让这份“工作”快乐。一辈子太长了,不能将就,这句话适用于爱情和婚姻,亦适用于工作,毕竟,工作的时间太长了。如果做一份工作,没办法让我嘻嘻哈哈地笑,对我来说,这份工作就不是我想要的。这是我在择业之初就明确的,慢慢地,我更加明白了工作带给我快乐的同时,我也要让“工作”快乐,可能是领导满意、同事开心、客户认同,这都是我的快乐去支撑的,我的快乐应该成全更多人的快乐,而非以他人的悲伤为代价;
三、找回自己的力量:经常与自己对话。我是个极其情绪化的人,突如其来的鬼哭狼嚎是经常的事,每次怀疑自己的时候都经常“自闭”、“丧”,我一旦崩溃就会怀疑自己,然后所有事都陷入瘫痪,久久不能恢复。之前好起来,都是靠人陪伴,成长可能就是让我在顺着他人给的绳索攀爬了几次之后要自己学会编绳了。首先,承认自己不完美,接受自己有时候会让他人失望、让自己失望的事实;然后,找到让自己重振旗鼓的路径,一路向前。
年纪大了,有时候就会特别喜欢鸡汤,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说:“所有的横空出世,都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厚积薄发”。伟大注定不属于我,但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