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后第一天上班,很有些不适,太忙,太累。且一切都在重复着,没有什么新意。
生活中也是这样,没有令人快乐的事情发生。今天和昨天一样,而明天和今天不会有什么区别。
这是10月8日的下午4时许。我正坐在灰暗的办公室里,在电脑前。
在长假里,把《傲慢与偏见》读完了。读书,在书里,和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吉英和彬格莱、伊丽莎白和达西、科林斯和鲁卡斯小姐、迪丽雅和威科汉姆等人的爱情牵动着我的心。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我说不出的开心,久违的幸福感涌上心头。奥斯汀写的是英国中产阶级的爱情及田园风光,却让我如临其境,我真不知道我为什么还有闲情逸致读和我不相干的人们的故事?他们的喝茶、聚会、走亲访友、跳舞,这一切与我有什么关系?眼下,在我的生活里正发生着令人不快的甚至是不幸的事情,而我却在书中忘我,这也许正是书呆子的特征。
我想,也许正是因此,我才要读书,把自己麻醉在书本里,让自己解脱出来,让那种压抑心头的郁闷得以缓解和释放。
听说单位一位朋友终于可以离岗休息了。她与我同岁,因为是女性,按政策,她可以享受这个待遇了。工资损失不大,可以清闲下来,做自己爱做的事情了。
我什么时候能像她那样?我多么希望能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工作这么多年,自己的生活一直是被别人安排着,只有到了退休的年龄,才可以把自己交给自己。人的工作年限几乎是一个人生命的三分之二,想一想,人是很可悲的。那些自由撰稿人是自由的,虽然他们也有压力,但至少他们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我离那个时候还有多远?
长假期间有喜酒,我让家人去,独自在家中喝粥。一是想安静,二是怕看别人结婚时的喜庆场面。朋友的孩子成亲了,我和朋友都老了。
前不久给一位我尊敬的作家打电话,我第一次听他说“我老了”。他比我大不到十岁,想一下,他已经做了外公,算是“老”了。但是他的创作状态一直很好,不比年轻人差。从这一点上看,我觉得他并没有“老”。
也许,人的老是从心开始的。
朋友远去了,中秋节的短信让他们暂时在我的记忆中复活。可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都会各忙各的事情,直到下个节日到来,我们才会重新用拇指转发复制的信息。
但是我还是认为:有短信比没短信好。毕竟他/她乐意为你献上一份美好的祝福。
日子就这样过去,流水似的。
最近又看起了沈从文的《边城》。上高中的女儿学习要用的,我打印出来,她读完了我再读。很喜欢他老人家的文笔,真是清新,淳朴的乡情,美丽的景色,白描似的写法,很吸引人。淡淡的惆怅,爱情的期待以及那个悬念,都让人着迷。
冬天来了,让我想起一位文友的文章,她在冬天结婚,选择冬天,就选择了有火炉的日子,落下厚厚的窗帘,与爱人坐在火炉前,诉说着爱的絮语。不知她现在的心境是否一如当初?生活的平庸是否将她的心磨得粗糙了?但愿不会。
天冷了,天黑了。有家的可以回家,没有家的继续漂泊。然而,真正的家是自己的心灵啊,如果心灵是一片荒漠,就算有家,实质上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可怜人了。
但愿那人不是我,不是你,也不是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