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写作高手,经常会提到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学会拆解好文章。
简单来说,就是阅读一篇文章,知道哪里写得好?为什么这样写?
能否借鉴?以此学习他们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框架是怎么搭建的,
选题角度如何切入等等。
由此可见,拆解文章是提高写作技能的最高效的方式之一,帮助写作
新手实现弯道快速超车。
目前作为写作小白的我,决定多多拆解优质文章,学习优秀作者的
写作思路肯行文风格,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习,再升级,开启自我创作之路。
可以参考从下面几点进行拆解:
1、拆解什么类型的文章?
2、拆解文章的哪些要素?
3、拆解如何内化成自己的素材?
今天准备拆解“硬核读书会”公众号的这篇文章
01、标题
“3000页的书”,标题数字就吓到我了,平时阅读连300页的书都很难坚持读完,更何况10倍的,
所以这个标题超级吸引人,这样一本书,该如何读完,产生好奇。
02、开头
开头一长段,引出了文章主题,
这本书是法国版《红楼梦》,阅读过它,就好像理解了一个时代,
这部书的全译本有240多万字,近3000页。对待它,光有兴趣还远远不够,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
豆瓣上,有人创立了“马赛尔·普鲁斯特”小组,
今年,正是普鲁斯特诞辰150周年。他这部声名远扬的作品问世也已有百年,从无人问津到众星捧月,为何会产生如此变化?
03、正文
这篇文章的正文通过三部分来写:
1)“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全书就如同一幅手卷画,慢慢铺展,最终呈现出19世纪90年代初法国特定人群的生活样态。
如果说巴尔扎克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那普鲁斯特便是对那个时代情绪与感受敏锐的捕捉者。
普鲁斯特从1906年着手写作这本书,其间不断修改,甚至一度重写。直到1922年去世,他都在挂记着这本书。
2)与生命赛跑的书写
与刻板印象中的作家不同,普鲁斯特的一生从未有过穷困潦倒的时刻。
他与巴黎的上流社会阶层一样,频繁地出入沙龙、展览、作家圈的活动。
他很明晰,人只有在心情欢畅时,生活才有意义。
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一切产生于感情冲动和人际交往中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转瞬即逝。
在将近40岁时,普鲁斯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追忆似水年华》之中。
他说:“我在书中倾注了我的思想的精华,甚至我的生命。
我对它无限珍视,远胜过我迄今所做过的一切,因为那一切都是毫无价值的。”
3)普鲁斯特的“遗产”
在这个凡事追求速度的时代,《追忆似水年华》似乎成了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作。
在他众多的“遗产”中,普鲁斯特时刻也是当今年轻人最热衷探讨的词汇之一。
米兰·昆德拉认为,普鲁斯特写《追忆似水年华》并非为了讲他的生活,而是为了通过读者的眼睛照亮他们的生活。
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结语中,普鲁斯特这样写道:“如果时间允许我完成我的作品,我将给它打上时间的烙印。
时间已经不可抗拒地占据我的心灵,在我的作品中,我将描绘世人,即使冒着把他们写成怪物的风险:
他们在时间里占据一个在空间中难以获得的广阔得多的空间,一个伸展的无法度量的空间。”
通过正文三部分的描写,虽然没有读过这本书,但可以从普鲁斯特的书作以及人生历程中去追寻和把握。
特别有深度的一部鸿篇巨作。
这篇文章类似于拆书类的文章,拆解了这本书作以及作者的人生历程,标题和开头部分描写可以纳入我的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