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承蒙大家的厚爱,转型君的《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标本》系列文章,十分火爆。有粉丝留言:如果要写《世界企业转型升级标本》第一季,请问您会写哪些企业?
突然问这个问题,好尴尬哦。说正经地,粗略一想,IBM、无印良品,肯定可以入围;其它的,还没想好……
为什么选无印良品?除了王石曾经在日本无印良品总部的万字演讲令人印象深刻,还有无印良品“差点挂了”的故事,正在中国企业中轰轰烈烈地上演。只不过,与无印良品不同,我们如果处理不好,结局可能不是“差点挂了”,而是只剩下最后两个字——“挂了”。
1、“无印神话”比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牛逼N倍。
1990年1月12日,是日本股市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天,日经指数断崖式下挫,股市暴跌70%,自此,日本股市和房市陷入了长达20年的漫漫熊途之中。
1990年到1999年,就在这号称日本“失去的10年”里,国内消费陷入了严重的低迷。無印良品这个1980年成立的企业,九年时间里销售额却从245亿1000万日元升到1066亿9000万日元,销售额上升至原来的4.4倍;利润总额从1亿2500日元升到107倍的133亿6000万日元,利润率由0.5%攀升到12.5%。在当时的日本企业中,是为数不多的高利润企业。这就是無印良品铸造的“無印神话”,甩全球绝大多数企业八条大街。
2、神话破灭的原因跟中国企业神似。
2000年开始,無印良品直营店铺的销售业绩不断下滑。2001年,自成立以来首次出现亏损,股市上也遭遇重创,企业濒临破产,“无印神话”轰然倒塌,無印良品盛极而衰。
分析表明:“无印神话”破灭的原因,跟中国众多已经、正在和即将衰退的企业神似。
(1)对过去的成功经验过于自负
史诗般的成功之后,不自负不太可能;哪怕异常出现,也绝不可能像创业初期一样谨小慎微,全球企业都是如此,无印良品也无法幸免。
目前,中国创始一代的企业,没有不为以前成功而自豪的。虽然,正在经历全球经济的衰退和中国的新常态,危机意识也是有的,但员工、管理者、尤其是创始人对过去成功经验的自信,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2)企业二代接班失败
创始人木内政雄社长1997年8月回西武工作,专务贺馨成为了新的社长。
据国外的数据,全球企业第一代传承给二代的成功率是30%,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股东的内部冲突和决策人不恰当的决定。除此以外,第一代的影响力太大,大树底下,寸草不生;企业元老离心离德;企业未建立完备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标准等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看完这些原因,你就知道刚刚告别王石时代的万科,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你懂的)。
看完这些原因,你难免对中国创始一代民营企业的接班问题忧心忡忡(有人说,关你啥事?)。
看完这些原因,你也应该为联想、海尔和华为在接班人选择上谨慎有加点个赞。
(3)扩张战略急于求成
放大过去经验,追求店铺面积和企业规模,即便门店业绩下滑,也不愿、不想刹车。
(4)公司治理结构未及时变化,大企业病严重
企业越来越大,对市场和客户的洞察却越来越不足,无论在日本国内还是全球战略决策上,都是董事会在会议室举手表决、闭门造车式的“众愚”政治。
(5)竞争对手异军突起,企业品牌影响力江河日下
在90年代,无印良品无论理念还是品牌都领先竞争对手,消费者的口碑很好。2000年以后,优衣库等品牌强势崛起。无印良品忽略了互联网时代竞争对手的成长速度,忽略了消费者信息收集速度的飞跃所带来的客户流失,导致企业品牌影响力江河日下。
(6)“能卖掉就行”主义滋生,优良品质逐步消失
原本是靠消除‘能卖掉就行’这一盈利主义的思想在服装界立足的企业,因为担心被其他企业超越,为了在 “量”上取胜,逐步放弃了“质”的严苛。模仿其他公司畅销产品的设计,放弃一直坚持的色彩基调,随意加入其他颜色,最终失去了客户,失去了市场份额。
(7)公司管理水平停滞不前,反应速度下降
当竞争对手在大规模开展管理变革的时候,无印良品的管理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畅销品和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下降,推陈出新的开发能力不足,库存积压处理不及时。
(8)人才培养速度与规模不匹配,组织能力不足
店铺数量剧增后,员工在进入公司两三年后,几乎全部升职为店长,组织能力日渐不足;无论干得好坏都有机会升职,导致员工缺乏紧迫感。
第(3)至(8)条原因,与众多中国企业的现状几乎如出一辙。
八条原因单条看起来并不严重,合在一起就导致了企业的雪崩。无印良品曾经的盛极而衰,恰如一面锃亮锃亮的镜子,值得每一个中国企业、尤其是创一代企业警醒。
用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型,用破茧化蝶的智慧升级!无印良品的重生,堪称奇迹。
详情待续……
请看下集《无印良品的浴火重生:全球企业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