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林立的高楼,或者辉煌的建筑,而是干净、绿化好。无论是热闹的步行街,还是寻常巷陌,很少见到垃圾,到处都能看到绿油油的树,尤其是笔直生长的棕榈树,又挺拔,又好看。连在一起,更是显得威武不凡,让我这个北方人看着感觉很新鲜。
第一天上午,我去了深圳博物馆。我始终认为,了解一个城市,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看它的博物馆。虽然中国的博物馆都稍嫌千篇一律。深圳市博物馆,额,实话实说,也并没有什么突破。而且,内容也并不丰富。但是做的还是很用心很精致的。里面主要的展馆是深圳民俗馆,古代深圳馆,近代深圳馆,还有改革开放馆(名字不一定精确,就是这个意思),看完以后,对深圳的发展历程的了解,还是会深入很多的。尤其是看改革开放馆里的一件件展品,对于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这个说法,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现在,真的是不容易啊。我觉得里面最有意思最接地气的,我觉得,还是民俗馆,里面的东西都做的很精致,好像在说:虽然咱东西不多,但是绝对不糊弄,质上绝对是上乘的。
深圳市博物馆上午十点开馆,十二点种出馆后,找个地方简单吃了口肠粉,出发去小梅沙。其实开始时在大梅沙和小梅沙之间纠结了一会,后来上网一查,说是大梅沙因为是免费公园,海滩和海水都不如小梅沙干净,所以决定直奔小梅沙。去之前,我还专门先买了泳裤和沙滩拖,但是到了之后,发现大可不必,小梅沙一条街上都是卖游泳用品的,价格也并不比超市贵,各种价格都有,像我这种游客,也尽可以选个便宜的一次性用一用。我在小梅沙直接又买个一个游泳圈,买了票后,抱着游泳圈就直奔沙滩去了。小梅沙的游泳圈卖的也不贵,十几元,如果不想买,可以直接在沙滩那里租,价格和买差不多。
小梅沙的沙滩并不大,据说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人山人海,下饺子一般。我因为不是周末去的,所以人并不多。这天天气极好,所以海水也显得很蓝,正应了碧海蓝天这个词。海滩保护的也还不错的,半米深的海水里,还可以看到小鱼游来游去。在海浪里,报个游泳圈,随着波浪舒舒服服晃一下午,也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从小梅沙出来,晚上直奔东街步行街去了。因为在网上查了攻略,知道东门町美食街是最有名的,所以直接去了那里。东门町美食街共三层,里吃的确实很多,基本以小吃为主。各色冷饮、鲜榨果汁、海鲜、生蚝、排骨、砂锅,自东北而至海南,自新疆而至台湾,各色美食汇聚,甜的辣的酸的咸的,任君品尝。尤为难得的是,一般的美食街,总给人一种脏兮兮、油腻腻的感觉,但是这里真的还是很干净。打扫卫生的阿姨真的很尽职,基本吃完马上就来打扫。
吃完饭,在步行街上溜达了溜达,因为对购物不是很感冒,所以也就是简单看个热闹,就打道回府了。
第二天,去了梧桐山。因为本身对爬山比较感兴趣,在网上查,梧桐山934米,很高了。所以脚就痒痒起来,决定去爬山。而梧桐山一行也给了我本次深圳之行最大的惊喜。
因为路不太熟,从市里去也比较远,所以到了山脚下,已经快11点了。梧桐山脚下是个很干净的小镇,我在那里采买了一点点水果和面包等食品,11点整开始爬山。在山脚下千万不要带太多水什么的,一路上都有小摊卖水和水果,价格也并不贵,完全可以喝完了再买,还省去了背的力气。梧桐山有好几条登山路线,我选的路线是沿着泰山涧一路上行,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无比正确。泰山涧溪水充沛,而且清澈见底,时而还可以看到小鱼游动。从山脚下,就有嬉戏的小孩子在溪水里扑腾,玩的不亦乐乎。渐渐往上走,就极少看到小孩子了,抬头看到白云在山顶游来游去,低头看着各色热带植物,耳朵里听着泉水哗哗的声音,累了就在溪边石旁坐下,在溪水里洗洗脸,歇歇脚,真是感觉到了世外桃源。
等出了泰山涧再往上爬,就是无穷无尽的石台阶,没有溪水为伴,这最后的三分之一路程感觉尤为难熬,快到山顶时,人已经走进了雾里,白云在身边飘来飘去,如入仙境。等到了山顶,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因为山顶都是雾,也没有看到深圳和香港,但是,也有另一个意外之喜。一个小小的乐队,居然就在这高山之巅,搞起了演唱活动。登到山顶的人,围着乐队,静静听着他们唱歌,每歌一毕,必有掌声。也不时有人在盒子里放进钞票或者微信转账。唱歌的是年轻人,听歌的也是年轻人,不由感叹深圳真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如此有活力,又如此浪漫。
下山的时候,遇到大雨,雨磅礴而至,不大工夫,石台阶就已经成了小溪了,雨水从山上汇集,又漫过石台阶,哗哗的像山下冲去。在石台阶上涉水下山,也是难得的经历,虽然湿了鞋,但是让人兴高采烈。
等下到半山腰,天已放晴,抬头望最高峰,依然被一个厚厚的白云笼罩,在碧蓝的天空的映衬下,如戴了一个白帽子一般。这时,正好走到“倚天招凤亭”(这名字取得好有金庸风),在亭子里,饱览了深圳美景,近处是翠绿的群山,远处是一片片高楼大厦,在蓝天的掩映下,美不胜收。
因为时间估算不准,等下山来,已经七点多了,天已经黑透了,但是并不孤单,不时有一群群的年轻人嘻嘻哈哈的从身边走过,还有人打着手电,反而显得一派热闹景象。
因为第二天爬山太累,所以第三天起得比较晚,中午在一家潮汕粥店吃了个潮汕特色饭菜,就去了市民广场,一路溜溜达达,欣赏了一下市中心的气派与整洁,然后去了深圳中心书城。我是个很喜欢逛书店的人,从书店,也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据说深圳中心书城在深圳也是很大的书店了,因为是周末,人熙熙攘攘的,书的品类也很丰富,但是客观说,稍微有点失望。主要是书城没有给光大顾客留下坐着看书的地方,围着中心通道的地方有一圈木凳子,可以供人坐一坐,但是数量很不够,很多人就得席地而坐,或者坐在楼梯台阶上。我觉得,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不应该如此小气。说到这里,还不得不吐槽一下深圳的地铁,它的服务点设在安检处里面,而大部分的自动售票机,都只收五元纸币,或者硬币。这样就造成买票很不方便。比如,我要去服务点换点硬币,要安检一遍,然后出来买票,再进去,还要再安检一遍。这种现象,可以说国内仅此一家。我向安检人员反映时,他们一脸无奈的说:我们也知道这么不合理,但是我们也没办法呀,制度也不是我们制定的。。。可见,深圳在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上,还是有些事情要继续努力的。
最后一站,是大名鼎鼎的华强北电子一条街了。我并非电子行业从业者,也不是要去买电子产品,之所以专程去那里,完全因为,华强北是深圳的一个传奇,也是中国的一个传奇。它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
“华强北”是以华强北路为中轴,东起上步中路,南到深南路,西到华富路,北至红荔路所形成的商圈统称。
当时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不久,城区面积不大。原电子工业部、兵器部、航空局、广东省电子局等单位,在当时的上步工业区内设点,成立一系列中国电子工业企业,并建成了爱华、京华、华发等大厦。深圳市政府在规划道路时,就将早在1979年就来到深圳的华强公司附近的一条路命名为华强路。严格意义上讲,当时的华强路只能算一条工业区内的厂区马路。后来,华强北发展成亚洲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集散地。
我以前就在各种书上看到过华强北的介绍,现在有机会来深圳,怎能不去瞻仰瞻仰这个电子圣地。现在的华强北,大街上铺着大理石,宽敞气派,两边高楼林立,进去后,全是挤挤挨挨的小档口,几平方米一个,密密麻麻,卖什么的都有,二极管,电容器,手机充电器,手机贴膜以及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电子产品。工人们在走廊里熟练地打着包装,把产品发往全国各地。那些在各个城市摆摊做手机贴膜的,大概也都是从这里进的货吧。那一个个不起眼的档口里,很可能都藏着一个个财富传奇,而那一个个不起眼的小老板,也很可能都是身家巨富的老板,这才是藏富于民。
据说现在华强北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了,也正在经历转型的剧痛,我不是业内人士,具体情况也不了解。只希望它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总之,这次深圳之行,给我的印象就是,深圳真的是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希望它的发展越来越好。因为时间仓促再加上个人喜好,所以并没有去世界之窗、华侨城那些热门景点,等以后有机会,还是要去深圳几次,慢慢体会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