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不花说过,“知道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动。而只有那些极少数的能够启动人们去做、去行动的知识,才能达到“临界值”,继而引爆你的小宇宙。
其中提到的“极少数的知识”也就是能解决问题的底层规律。
成甲老师把这些底层规律定义为“临界知识”。
他在《好好学习》中提到,这个时代我们在拼什么?
不是知识数量和获取速度,而是认知深度。
什么是有深度的认知能力?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有些结论经过了更为广泛长期的验证,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些结论就是临界知识。
今天,我们先聊一下临界知识中的——黄金思维圈
成甲老师说,黄金思维圈是他向员工传授的思考工具和方法中,印象最深、影响最大、帮助最立竿见影的一个。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时,从what 出发,很少有人能从how的角度思考问题,而站在why思考问题的人少之又少。
对于这个思考模式,之前就进行过一些了解。在《好好学习》中,再次学到这个概念,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其中有一句:如果你想要更好地看透问题的本质,你应该培养问“为什么”的习惯。也就是why 。
回想起几年前工作时领导说的一句话: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想想做其中的原因和目的。
当时,只觉着领导说的有道理,但却说不出来对在哪里,所以只能依葫芦画瓢,但因为不知道这句话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所以并没有真正明白,这句话对后期的工作基本没有派上用场。直到近期因为工作的疏忽给自己工作带来很多压力,才想到做每件事必须要多问一些为什么,多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想到领导的那句话,醍醐灌顶。
笑来老师在专栏中提到过,几年前有一个创投圈牛人给他讲关于创投的东西,他不以为然,几年后他已经记不清当时讲什么,就是记得很重要,很有用。但当年却错过了一次升级。
因为最底层的观念,常常披着“简单”的伪装,乃至于大多数人觉得无所谓,觉得自己已经理解。最要命的是,很多重要观念会伪装成“让你感觉跟自己没有关系”,从而使你生生错过且不自知。
我们之所以学了那么多知识,依然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重点不是这些知识没有用,而是我们并没有掌握,所以才会用不好甚至用不上。而掌握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问不断思考的过程,并且付诸于行动。
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采取行动,改变多少。
每一件事情,不管大小,做之前都应该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做。
工作中,如果能提前想为什么,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思考工作方式和方法,以确保更高效的完成。
学习也一样,学之前可以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学,想从中了解什么,带着问题去学习会更有目的性,也会更有效。而对知识进行学习之后,可以再问问自己,这些知识以后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毕竟学以致用么,也是对“why”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