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此稿为何上头条
俗话说,行行有门,门门有道,道道有巧,但这个门道和技巧光靠别人教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靠自己去悟。我的回忆主线是以时间顺序来串联的,专家说我这叫“编年体”。我也不懂什么体,反正是沿着时间顺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中间穿插一点时空转换的片断。
写新闻要注意选择角度,我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还是1980年的时候,我刚开始搞报道时间不长,一点没有门,就是天天傻跑,骑着破自行车,挨铁路建设工地跑,挨施工连队跑。我给自己定的任务是:一星期要往邮局的信箱里投入两篇经过“三见面”的稿子,不完成这个任务不休息。
有一天,我正在修理连采访,季炳章老师打电话兴奋地告诉我:“你写的‘抓干部模范作用、抓机械配合管理、一营两个月完成三个月任务’的稿子,登在今天的头版头条了。”
我一听,差点蹦起来。那时的刊稿率是3%多一点,一个报道骨干一年也刊登不了几篇稿子的,上头版头条就更是一种奢望了。采访也不采了,骑上车闷着头使劲蹬,就想一步就回到团部机关。回来一看,原来是上一周寄出去的一篇稿子,从主标题、副标题、一直到内容及标点符号,原封未动,全部刊登了。我连续看了好几遍,看过来又看过去,看什么呀,一是高兴,头一次上头版头条呀。二是想不明白:我每周都寄出稿子,虽然也隔三差五的刊登个豆腐块什么的,为什么这篇稿子能上头版头条呢?晚上躺在床铺上,我还在琢磨还在想,后来一拍脑袋、眼睛一亮:哦,可能是这样!哪样?选角度选取对了。
当时是5月底,是施工生产的黄金季节,我就想抓个完成任务好的单位采写一篇怎么抓住黄金季节掀起施工高潮的稿子。我骑着我的专车到处转,有一天,来到怀柔附近怀河大桥建设工地的一营营部,正好看见我的老首长、原修理连指导员王芳凡,他已经高升到一营担任教导员了,他一见我,就喊我到他屋里去,王教导员说:“我给你提供一个新闻素材,你看看有没有用”。接着,他简单介绍了一下一营在双怀铁路怀河大桥建设施工中,今年二季度只用两个月就完成了三个月任务的情况。我一听,双手一拍:我正想采写这方面的稿子呢,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连忙告别教导员,赶快去组织召开座谈会采访。从营部到连队,从领导到班排战士,一个下午带晚上,开了三、四个座谈会,掌握了大量的素材,非常高兴。可晚上回来铺开稿纸动笔之前,我几乎傻了眼:素材太多了,根据采访调查的素材来看,一营之所以能两个月完成三个月的任务,因素很多,干部的模范作用好,现场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活,机械配合效率高,后勤保障跟的紧,干部战士吃得饱、睡得香、干劲足……等等等等,这么多情况,不可能全部写进稿子,那样,又长又杂,成了流水帐了。(再说那时候我刚开始搞报道,还不会写通讯,我搞报道前三四年没写过通讯,怕把握不好,不敢写)。怎么办呢,反复思考的结果,我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选择两个我认为是重点因素、主要原因的方面,一个是干部的模范作用,一个是机械的配合管理。没想到,还真让我撞对了,稿子从寄到报社到刊登出来,才一个星期,编辑原封未动,放在头版头条了,可能是当时正赶上施工生产的黄金季节,稿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所以报社处理的特别快。
从那时起,我就从不自觉地选择角度转向了自觉地、有目的地选择角度了,再后来,报社编辑也比较欣赏和认可我在施工生产报道方面选择角度的探索,有时候,报社需要这方面的稿子,而手头上又没有,编辑就给我打电话,约我选择角度报道施工和科技方面的情况。
30多年后的2014年,我到沪昆铁路江西段南昌采访,项目部蒲书记告诉我说,我们团的老团长舒信树知道我来南昌了,想见面聚一聚,我说太好了,老团长在部队时,就对新闻报道工作特别重视,对我的工作特别支持。转业后,一直对我这个老部下关怀有佳,他在江西省经贸委工作,办公室订有《经济日报》,只要在报纸上看到我发表的稿件,他总是自豪地对同事说:“这是我的兵写的文章”。呵呵,好多年没见过老团长了,非常期待。
见面那天,年过七十,身体健朗、神采奕奕的老团长握着我的手,笑眯眯地说:“王立武,你知道我给你带了什么礼物?”老团长打开手提袋,从包裹了好几层保护纸的大信封中抽出了一张报纸,打开一看,已经发黄的《铁道兵》报头版头条,赫然刊登着我的这篇稿子。瞬间,我的眼眶红了,紧紧地握着老团长的双手,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我自己都没有保存这张报纸啊,老首长这么有心。看了一会儿,老团长又把报纸包起来放好,说,“只能给你看看哦,我还要好好保存呢。”
后来在项目工地遇到老团长的孙子,他告诉我:“爷爷一直是您的“粉丝,”这太让我感动,也更让我汗颜。
且看下一回,多谢贵人来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