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多谢贵人来相助
走上学写新闻报道的道路,写稿不少,刊稿率也不低,有我自己努力的成份,但更重要的是有人把我领上了这条宽敞的大道。在这里,借领导的稿子,从旁证的角度回顾一下我走上报道之路的历程。
1981年10月的一天,师宣传科的新闻干事耿武贤到团里来检查指导工作,还特地到我宿舍找我聊了半天,我当时也没怎么多想,就和首长随便聊聊呗。我哪知道,他是“别有用心”地采访我来了,过了一段时间,《铁道兵》报的附属刊物“《铁道兵》通讯”,专门发表了一篇报道我的文章。附录与下:
标题:走向成功之路——访八九三五四部队战士王立武,作者:耿武贤。
开头配了一张我的工作照(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弄到的):这位同志是《铁道兵》报的通讯员、八九三五四部队战士王立武同志。他自一九七九年底为党报写稿以来,先后被军内外报刊采用稿件八十多篇,仅去年一年就被刊用三十八篇,今年以来已经被《铁道兵》报刊用四十多篇。他的稿件问题抓得准,写作有特色。尤其是施工方面的报道,受到报社编辑的欢迎和部队的好评。前不久,部队党委给他记了三等功。
论文化程度,他初中毕业,论职务,他是个战士,为什么他写了这么多比较好的稿件?决窍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我专门走访了王立武同志。
“嘿,哪有什么决窍。”他的谈话就像他写的稿子一样朴实爽快:“一参军,我就喜欢咱《铁道兵》报,特别是看到我们部队和连队的事,特别高兴,总是跃跃欲试,想写几篇”。
“嗬,看起来简单,写起来可不容易。开始我一气写了几十篇,可报纸上连个影子也见不到,我有点泄气。这时,新闻干事给我带来了一些业务书籍,鼓励我说,向党报投稿是件光荣的事,就是没被刊登,也向党报反映了情况。他还帮我分析稿件未见报的原因,帮我修改稿件。从那以后,我的劲头又上来了。不久,我的稿件刊用了,我就更迷上写稿了。”
小王告诉我,作为战士,写稿有易也有难。易的是熟悉连队,熟悉战士,难的是找领导采访感到拘束不大自如。
“那么,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我问。
“我一是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领导信任;二是把领导放到同志的位置上看待。采访时注意抓准问题,找准人,节约时间。”说到这里,小王滑稽地一笑:“还有就是要‘脸皮厚’,有股磨劲。”
搞报道的同志都品尝过写稿的甘苦。如果说热情是引导写作入门的向导,那么,刻苦则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阶梯。
我翻了小王的一大摞笔记本,上面抄录了古今中外名言、历史故事、典故、诗词、传说、笑话、谚语、歇后语、优秀报告文学、散文、通讯报道作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简直是个“小文库”。床头案头的书籍里边注满了符号。我不由得惊叹,一个战士能做到这样,该有多大的毅力、多么刻苦的精神啊!有人还瞧不起报纸上的“火柴盒”、“豆腐块”,他可曾知道,这其中凝聚着写稿人多少艰辛啊!
王立武写的上百篇稿件,事实翔实,措词慎重,没有出现过失实现象,这与他的认真精神是分不开的。他在采访时注意从各方面了解情况,力求避免片面;写稿时不拔高、不夸大;发稿前人名、数据他都一一核实,从不马虎。有一次,他写了一个连队抓好施工质量的稿件,为了核准一个数据,他先后五次到营、连和科技部门核对查准,直到弄清楚,才发了稿件。小王十分严肃地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干事告诉我的这句话,从开始写报道起,我就牢记于心。胡编乱写,粗枝大叶,损坏党报声誉,干部战士也有意见。”
是啊,维护新闻报道有真实性,就是维护党员形象,我们每个热心为党报写稿的人都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分手后,我反复回味小王朴实的言谈,虽然我的采访不够深透,但我觉得还是抓住了他写稿成功的决窍:热情、刻苦、认真。亲爱的通讯员同志和广大的业余报道骨干同志们,难道我们不应从王立武同志的经历中受到启发吗?
呵呵,全文抄录完毕,正如他在稿件结尾中说的那样,他的采访是不够深透的,我哪有他说的那么好啊,大多的时候,还是运气比较好而已。不过,他有一句话说的非常正确:是我的新闻干事把我带上了成功之路。
我有一个好的领路人,那就是宣传股的新闻干事季炳章老师。如果比喻我是千里马(尽管我离千里马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那季炳章老师就是伯乐。季炳章老师是1970年入伍的江苏泗阳人。到连队调研时发现我有写作基础的是他,让我参加师里报道骨干培训班的是他,建议留下我在宣传股写报道的是他,每篇稿件都悉心帮我审改的还是他。开始的几年,我们都是合作写稿的,署名都是“立武、季青”(季青是季老师的笔名)。有一次,师首长来团里检查指导工作,到了宣传股,问谁是立武、谁是季青,还开玩笑说,“你们天天立武季青、立武季青的,时间长了,立武记不清了吧。”后来,季炳章老师担任宣传股副股长,我接他的班担任新闻干事,兵改工前,季炳章老师调到了《铁道兵》报社任编辑部主任,我也调到了师宣传科,继续从事宣传报道工作。这也是后话了。
且看下一回:父亲为我把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