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不相忘——张爱玲》,如书名所言,这是一本人物传记。然而,作为一本人物传记,此书纪实不够,主观的揣测和矫情的抒发过多。尤其是写到张爱玲的两段感情时,作者更像是在写一部自我想象的言情小说,笔下的人物特色中我完全看不到张爱玲的影子。或者说,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我看到的张爱玲不是作者写的那个样子的。
谁也没法写张爱玲,除了她自己。我还是比较喜欢《小团圆》,这本自传体小说几乎可以让读者深切地了解到张爱玲原本的样子。虽然这本书比较难读,张爱玲在写自己的时候,又从来都是毫不客气、毫不留情的,常常让读者不能接受,但我还是比较喜欢《小团圆》,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张爱玲,从不为讨好谁而修饰自己。
我也看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这个男人也许文笔是不错的,但在我看来,他也是没有客观地去写张爱玲的。这个男人自我到以为自己是宝玉的化身,借喜欢女性水一样柔美的特征见一个爱一个,还硬要说她们也如他想象的那般爱他、宽容他。
他写与张爱玲分享他跟其他女人的感情时竟洋洋得意,还自认为爱玲不但不会吃醋,反能理解他。这与《小团圆》里的爱玲的自述天差地别——她并不是不会吃醋,更不是大度到能与其他女人共享自己的男人,她只是不想争,也不喜欢争。因为一个女人一旦为了一个男人而跟其他女人争了起来的话,要么变成怨妇,要么变得歇斯底里。我猜这都不是她想成为的样子。
扯远了,再说回《最好不相忘——张爱玲传》这本书上来,我认为作者对张爱玲的了解还是不够透彻的,其中有两点我很在意。一个是张爱玲与她母亲的关系,她们之间的感情是极为复杂的,爱、恨、怨纠缠在一起,而并非如作者笔下的那种单一世俗的母女关系。
张爱玲的母亲黄小姐在女儿身上花了很多心思,结果女儿却没有变成她想象中的西方淑女,而对女儿怀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后来,张爱玲从父亲家里逃了出来,从此生活费和学费都要黄小姐来承担,所以她一直视女儿为累赘。这些张爱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她日后从港大回到上海后,努力写稿赚钱,并成为姑姑口里的“财迷”,就是为了能早日还清欠母亲的债。她在《小团圆》里写到自己的母亲时也是极为刻薄无情的,把黄小姐既崇媚西方的自由独立,又摆脱不了骨子里中国的老式传统的矛盾表现无遗。
另一点是,张爱玲对生孩子的看法。从《小团圆》里可以看出,张爱玲从跟胡兰成在一起时就有不想要孩子的意念,而且非常明确。她怕她会像她妈妈一样抛弃它,而她并不乐意另一个生命体重遭自己的命运。所以在美国时,她与赖雅在一起后的那次怀孕与堕胎,应该是她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赖雅的不喜和生活所怕。
需要提醒一下的是,美国大概是从1973年才开始认为,孕妇在孕期3个月内是有自主选择要或不要腹中胎儿的权利的。张爱玲那次堕胎是在此年之前,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美国,堕胎还是不合法的,所以张爱玲根本不可能去医院做这件事,很显然应该是在家里。然而,作者却自己瞎猜了一通两人的矛盾和结局,把传记写成了狗血的言情,这样未免有些太主观。
人物传记,写起来还是应该谨慎一些,并且尽可能客观。以上是我个人的见解。
这本书也不是全无可看之处的,书中关于张爱玲人生每个阶段的脉络都描述得很清楚,补充了一些我之前未涉猎的内容。但从这本书之后,我还是做了个小小的决定:以后再不看张爱玲的传记,如果有这个时间,倒不如再去读读她的作品,我猜会更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