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初中的时候在老家就翻看过,但到现在已经几乎没有印象,可能受限于那时的理解能力和心态。最近再次读起这边书,是因为最近是换工作的休整期,也得益于陈总,这是她别出心裁为我挑选的毕业礼物,总不能辜负有心人的一番好意。
在读的过程中,我很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很细致、独特,而且字里行间的描述、感受,就像是和正常的人没什么两样,但如果我尝试把自己代入到既盲且聋的人体躯壳中,根本无法去理解海伦小姐是如何做到,将从没见过的景象只凭触摸和想象就能准确地呈现出来,我甚至怀疑过写景的描述是否有人为她代笔。读完了全书,我感觉如果忽略作者身份,这本书就是一般的个人某个时间段的人生及学习经历回顾,其中加了一些景色描述、人物对话和当时感想而已,但它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的推崇?
是因为海伦小姐拥有乐观积极的精神和热爱生活、不屈服于命运的灵魂。她传递给我的乐观、热爱身边小事、待人热情的生活态度的力量,远大于她在文学上的造诣。这是我经过这次阅读的所悟,可能不经意间也掺杂进了一些以往从别处听到的关于她的评论,但现在它更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或者已经变成了烙印。
海伦小姐身上的两个优点,很值得我尊敬和学习。一是她对生活是发自内心由衷地热爱,她对待各种事物始终怀着好意,并表现毫无拘束地去接近他们、向他们的优点学习,一点也不没有为自己的身体缺陷感到难堪和气馁。我曾经设想,如果也遇到海伦小姐这样的情况,我能做到她这般积极、努力吗?我觉得以我目前的状态来说几乎不可能,因为我始终无法敞开自己的心去全神融入现在的生活,我的心里始终有着阴影,我难以毫无保留、全面地向周围的人展示自己,我始终有所顾忌,很想冲破它但又不知道出口在哪里。我曾想发布一个“青春通缉令”,希望通过尝试各种事情来寻找答案:去义工旅行、去徒步穷游、到街头卖艺、去支教、上舞台唱歌、去自学乐理、去尝试各种生活,等等。但我始终无法战胜内心的恐惧,没有策划这个活动,可能是快毕业了时间太赶,也可能是自己不适合,总之总能找到说服自己的理由,又或者其实并没有说服,只是在拖延而已。
然后,我开始放浪形骸、变得颓废迷茫。可能是机缘巧合,也可能是极度渴望成长的内心自然而然地往希望得到的答案靠拢,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海伦小姐向我展示了她的第二个优点:留心观察、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它们会与你平时定性的、习以为常的模样完全不一样。为什么我拥有比海伦小姐更多、更有优势的感知器官,对身边的事物的观察却达不到她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对生活感到快乐、幸福的感觉却达不到她的千分之一?因为我好高骛远,因为我不够踏实,因为我总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因为我总是想得太多而没有行动。其实归根到底,和内心的追求有很大的关系。我总是把事情理想化,想着去体验各种事物、去经历各种美好,才可能做出真实的、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却不知,这是不可行的,也是没必要的。
精彩何须在远方?在书里,海伦小姐描述得最多的就是她对身边人物的描画、对周围环境的刻写,因为这些她都能亲自去触摸、去感受,那是一种无比真实的存在。我却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没有的、遥不可及的、不擅长的远方,忽略了身边小的却是最真实的存在。三月份的工资发了,第一想法是和同学一起为五一假期谋划一个两天三夜的旅行,却没想过和妈妈回外婆家走走。大学还剩两个月就要结束,第一想法是抓紧这些时间去做那些自己毕业之后可能再也不会做、但不知意义何在的事,而不是抓紧时间找到毕业的去处或检查自己大学所学知识的漏洞。每次都从图书馆里借来一大堆书,却忘了朋友三年前送的那本书一直在书架上,还没有撕开包装。
幸运的是,5月8号母亲节,我用去旅行的钱,买了一部智能手机送给老妈做礼物,并教会她使用微信。当刚开通微信亲戚朋友纷纷发来加好友的请求时,当看到我妈听到熟悉的亲人声音从微信里发出的那股开心劲时,我虽然也跟着她开心但其实也惭愧,因为我本可以早做这件事,却没有做。买手机的钱我在上一年暑假的实习里早就挣到了,却在那时一心想着怎么投资、让钱变出更多的钱,现在才发觉自己的愚蠢!现在,我积极锻炼身体,坚持跑步,也积极跑招聘会参加面试,能静下心来修改论文……我感觉执行力有所提高,事情也不再堆到最后才一起做,静下心慢慢变得容易,脑子也变得更清晰,对家人的事情也更加上心,更加懂得全局调配的重要性,也没有那么迷茫了。
身边的事更真实、意义更大,静下心来,把它们一件一件做好了,生活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