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分享会,大开眼界。
三位书友都是主动的读书者、求索者。亦周老师,以学习知识和技能为目的深读好书。兰川老师,做努力主动的读者,对不明未知之处‘追根溯源’,“不轻易求饶放过”,不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董振磊老师,介绍芒格读书法,明确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再带着目的读书、建模、验证、模型迭代升级。董老师钻研阳明心学,持续阅读、听课,甚至拜访阳明故地的经历,也很是让人佩服。 三位老师的读书分享,都提醒着我,不做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带着问题、带着目的,主动汲取知识,把知识化为自己知识图谱的一部分。
亦周老师的深读法,注重以分享的形式输出。从5分钟的短分享、10-15分钟的中型分享、再到30分钟的分享,分享的内容,从紧贴书本,到结合案例,再到实践心得。长达一个月的持续输出、反复提取加工,想不吃透一本书都难。跟独自写读书笔记相比,分享会有观众群,就有了监督——不敢偷懒,也有了反馈——可及时改进。分享的难度每周加码,逼迫自己把书读厚并且积极实践。非常有操作性的读书方法。 不过,对我这种不善口头表达的人来说,分享的压力好大,感觉迈不出第一步。
兰川老师是带着阅读背景读书。书中所写与阅读背景可相互印证,书越读越明。阅读背景,也是一块滤镜,左右着我们眼中新书的颜色。丰富的阅读背景,助益于理解作者的意思。这里要注意,不能犯‘六经注我’的毛病,不能想当然以阅读背景曲解作者原意。兰川老师使用索引卡片记笔记。先通读全书,读书时总结关键词或者划出重点。笔记需等到读完全书后再开始做。做笔记时,列出关键词,并标出书中与关键词高度相关内容的页码。这样的做法,是把书打散成小主题小卡片,便于重新组合、生成新的连接。兰川老师建议大家,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以文章
的形式写读书笔记。这样能不受章节限制,站在全书的视角理解问题,用自己的文章书写笔记,也是对知识的再加工,促进内化。另外,兰川老师的文笔,温润如水、条理清晰,读着如春风拂面般舒服熨帖。真希望自己也能这样有一副好文笔啊。
董振磊老师介绍的芒格读书法,之前已经有所耳闻,这大概是三次分享中,最高阶,难度系数最大的读书方法。广泛学习跨学科的知识,提取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建立模型,利用形式逻辑
整理出各个模型间的层次,用实验方法
验证模型。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复测试、迭代、完善模型。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至少应该建立跨学科的意识,比如阅读了解开智总结的五大元学科,也应该了解形式逻辑和实验方法的内容。关于形式逻辑,董老师有推荐阅读本科形式逻辑的入门教材,实验方法方面,有推荐《继承与叛逆 : 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想抽时间看看这两方面的书。
最后,分享会的信息量真大,书友们的笔记,也很精彩,感觉真是来不及一一看过、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