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
夜来微雨洗郊坰。
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
使君高会有余清。
此乐无声无味、最难名。
读苏轼这首词,脑中便想到他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字一句,轻快通透,天然明净,还透着一股平淡与宁和。
你看,早春日光稀薄温和,花儿朵朵绽放。清风微拂,麦子轻盈摇曳。一晚微微小雨,洗净郊外尘埃。正是近清明的好时节。“日薄”,“风和”,“轻”和“微雨”,这几个字都好温柔、好清新,似乎都还泛着浅浅暖意,闪动着淡淡微光。
“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讲的是普通人家的日常家事。古时用木柴生火。逢清明,即扔弃旧木柴,换用新木,此谓“改火”。而清明前几天的寒食节,禁生火做饭,因此大家会预备甜粥等在寒食期间食用。“饧”就是糖的意思。
简单两句柴米油盐,以平淡口吻娓娓道来,有一种在寻常生活中颇为安顿的感觉。
“使君高会有余清”,这个“余清”网上遍查不着。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清欢”。他在另一首诗里也写到过“小庵高卧有余清”,感觉像是同一个意思。和朋友席上共饮,在如此恬淡时节,有许多许多清淡、淳朴的欢乐。而这种快乐,“无声无味、最难名”,说不出、道不明,无形无踪、无可描述、不可名状。
何处寻“清欢”?这清淡的、天然质朴的、明净的快乐。在苏轼眼里,或许就是溪边一朵云彩,满城杨柳飞絮,一樽美酒,满席挚友与美味佳肴。或更如他所说,“无声无味”之欢,“春好近清明”和“竹外桃花三两枝”。冬去春来四季变换,当可停下脚步,瞧一瞧这番自然景致。
大概和吃笋是一个道理吧,本质清淡,越赏越鲜美,而后回味无穷(这是一个来自吃货的比喻^_^)。
这首词以前没见过,不知是否出名。但读来很有粗茶淡饭的干净和纯朴,以致一读再读。东坡的魅力,许多正来自于他的一派天真和率直。譬如说认真描述炖肉所需火候、牡蛎多好吃,煎的茶多美多香,或一片西湖美景、一场倾盆大雨,那些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沉醉和快乐,着实有着莫大的感染力。
所以其实“清欢”一直在,但那些肚里曲曲肠子的人可能体会不得。但需一颗简单澄明心、几许天然率真意,方能懂得吧。